劇情簡介
任職於邁阿密兒童醫院的溫醫生來自台灣竹東,與妻子兒女長居美國。2003年一位十二歲的秘魯男孩Sebastian不遠萬里來到他的診療室。這個罹患神經外皮層瘤的小男孩與溫醫生多才多藝的兒子Felix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都喜歡畫畫、種樹,並著迷於蛇類。然而,Felix在1996年美國國慶日午後,客家祖父母首度訪美團聚之際,離奇地在衣櫥里結束自己的生命,房門上留下一張令人費解的公告。溫醫生在給Sebastian治療期間,打開了兩百多個塵封已久的紙箱,關於兒子的回憶一一湧上。一位經歷喪子之痛的父親,慢慢地回憶起兒子生前的一切。他讀著兒子愛讀的書、檢視兒子生前的畫作,在沉默與面對之間,溫醫生持續傾聽自己想念的聲音,同時細心地找出病人體內不尋常的腫瘤。
幕後製作
導演鐘孟宏在開始製作該片的時候,他的拍攝計畫重點是關注“死亡”對一個12歲的華人小孩來說意味著什麼,從而去探討生命較為隱晦的一面。但在該片的拍攝過程中,意外來了一個秘魯小孩,他到美國來尋求另一次生命的機會。於是該片的拍攝計畫被改變了。而該片結束拍攝的原因是因為秘魯的小男孩去世了,這對鐘孟宏來說十分出乎意料。
主創團隊
獲獎記錄
發行信息
上映日期
主創公司
作品評價
做為一部紀念逝去生命的影片,《醫生》旨在了解死亡對生者的意義。該片揭露“真相”的方式,打破導演與觀眾之間如共犯似的窺視想像,以疏離的風格反映真實,挑戰紀錄片定義“真實”的疆界。該片主題發展藉由公開一段家庭史、紀錄片導演介入觀點、與閱聽大眾接收三端構成,塑造一個詮釋意義的場所。這可從影片不同於傳統紀錄片利用線性時間敘述,做為描述事件與人物發展的敘事結構中看出端倪,導演不以時間的線性軸線協助觀眾回溯主人公和可能自殺原因,及尋找父母看待整件事的因果關係。該片畫面鏡頭的跳接、時空斷裂、與黑白影像處理等疏離風格,展現極盡抒情詩意的基調,游泳池裡的纏繞水管、窗邊的蜘蛛網、在屋檐行走的貓等空鏡頭,象徵“生命”難解與其豐饒。(陳德齡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