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方配本》是1949年成立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醫方配本
- 成立時間:1949年
《醫方配本》是1949年成立的圖書。
《醫方配本》是1949年成立的圖書。 《醫方配本》,方書類。不著撰者。成書於1949年。書中收錄古方三百餘首,方名、組成、劑量及用法記載齊全。...
中藥成方配本 《中藥成方配本》是現代蘇州市衛生局編著的一部方書類中醫著作。內容簡介 全書分丸、散、膏、丹、藥酒、膠、花露、膏藥、其他共九部分,收載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成方三百六十三首。該書選自歷代名醫成方及部分蘇州民間驗方分類編次而成。出版信息 1959年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
本書是宋代大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補修訂刊行,而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最早曾名《太醫局方》。徽宗崇寧間(1102-1106年),藥局擬定製劑規範,稱《和劑局方》。大觀時(1107-1110年),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曾加校正。成五卷21門、收279方。南渡後紹興十八年(1148年)藥...
《長春堂丸散膏丹配本》是清代的一部方書類中醫著作,不分卷,不著撰者,成書於清同治三年(1864)。內容簡介 該書分《風痰門》、《傷寒門》、《暑濕燥火門》、《補虛損門》、《脾胃泄瀉門》、《飲食氣滯門》、《痰飲咳嗽門》、《眼目口齒門》、《婦科門》、《小門》、《外科門》、《遺補門》十二門。
《育寧堂成藥配本》是近代佚名編寫的一本方書類著作,約成書於民國初期。內容簡介 為育寧堂藥店中成藥配本。分為風寒、補益、脾胃、飲食、諸火、痰飲、眼目、婦科、小兒、瘡科十門,收方三百八十三首,每方詳述藥物、份量、製法。皆為臨證常用方,如牛黃清心丸、神效活絡丹、防風通聖丸、史國公藥酒等。版本...
《脈學本草醫方合編》是方藥著作。又名《新鐫本草醫方合編》。清·汪(昂)仞庵撰。刊於1694年。系《本草備要》與《醫方集解》的合刊本。乃採集諸家本草簡輯而成,將藥、證、病因加以聯繫。首論藥性總義,次以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獸、鱗介魚蟲及人等八部分類,收載藥物470餘種,每藥概述性...
《陳氏宗傳醫方秘籍》是2010年雲南出版集團公司聯合雲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主要介紹了古時中醫藥學的理論和豐富的臨證經驗。內容簡介 《陳氏宗傳醫方秘籍(套裝共8冊)》包括:《陳氏宗傳醫方秘籍:中醫基礎》、《陳氏宗傳醫方秘籍:常用中藥》、《陳氏宗傳醫方秘籍:常用方劑》、《陳氏宗傳醫方秘籍:中醫內科...
清官配方的出處指的是該方來自清官何種檔案或資料,包括丸藥配方檔、御藥房丸散膏丹配方、藥庫丸散膏丹配方檔、修合成方、上用丸散膏丹配方簿等配本,及清官配方治方手抄本與清官醫藥檔案中散方等原始文獻;出處還說明了配方同時見於《清太醫院配方》、《清太醫院秘錄醫方配本》、《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
歷代宮廷秘藏醫方全書 《歷代宮廷秘藏醫方全書》是1999年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第一次全面系統整理了歷代太醫院、御藥房丸散膏丹諸成藥配方簿之成果,涉及內、外、婦、兒、五官各科諸多病種,分為解表劑、清熱劑、溫里劑等27個門類,尤以養生益壽和美容養顏劑最顯宮廷特色。
《醫方集解》是清代醫家汪昂編寫的中國漢醫方書類著作,全書共二十一卷。書成於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此書按方劑的功用分為二十一門,載正方三百二十則,附方更多。摘錄前人對方劑配伍的解釋,並敘述每一方劑的適應證、用藥配伍及加減法。末附有救急良方等。簡介 《醫方集解》蒐集切合實用方劑 800餘首,分...
止崩湯主治崩漏(功能性子宮出血)。子宮驟然大量下血或淋漓不斷,舌質淡,苔白,脈浮大無力,或沉細無力。組成 生地炭9g,熟地炭9g,阿膠珠12g,蓮房炭15g,山萸炭9g,當歸身9g,黑升麻3g,黑芥穗6g,仙鶴草12g,五味子3g,五倍子9g,茅根炭60g,雞冠花炭15g。用法用量 水煎服。各家論述 本方以養血止血為主...
沉香化滯丸,中醫方劑名。出自《中藥成方配本》。具有理氣通滯之功效。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作用類別 理氣通滯 適應症 食積氣滯,脘腹脹痛 用法用量 上生曬,為細末,用竹瀝三兩,生薑四兩,打汁和水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錢,開水吞送,或絹包煎服五錢。組成 沉香、檳榔、廣皮、西砂仁、廣木香、...
吳昆發現當時業醫者之中,十分之九醫藥知識極為貧乏,對古今方藥茫然無知,認為這對病家極為不利,因此收集以往良醫之方七百餘首,“揆之於經,酌以心見,訂之於證,發其微義”,編成《醫方考》一書。流傳版本 現存明萬曆十四年(1586年)刊本、日本元和五年(1619年)刊本、《中國醫學大成》本等多種刊...
段獻資料(共四本)在我國中藥醫學臨床價值上,是祖國醫學遺產的罕見資料,因本書無書名,故命名《清太醫院配方》目錄 目錄 風痰門 蘇合香丸 梁會大津丹 神效活絡丹 稀薟丸 加減史國公藥酒 靈應愈風丹 五加皮酒 換骨丹 透骨鎮風丹 通關散 醫癇無雙丸 救苦還魂丹 追風丸 臥龍丹 虎骨藥酒 天麻丸 虎骨木瓜...
調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臨證醫案醫方》。具有理氣、活血、解郁之功效。主治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症見脈弦,舌苔白膩。臨床常用於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者。組成 代赭石(布包)18克,旋復花(布包)6克,牛膝9克,丹參15克,...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是196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醫方著作。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等編。本書根據全國25個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藥配本整理彙編而成。共收集成藥配方二千餘種。首為總論,略述中藥炮製;次為各論,分內、外、婦...
《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是1962年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中國中醫研究院中藥研究所。內容簡介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中國中藥成藥處方集》 醫方著作。等編。本書根據全國25個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藥配本整理彙編而成。共收集成藥配方二千餘種。首為總論,略述中藥炮製;次為各論,分內、外、...
一名《和劑局方》。十卷。宋太醫局編。初刊於1078年以後。本書是宋代大醫局所屬藥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宋代曾多次增補修訂刊行,而書名、卷次也有多次調整。最早曾名《太醫局方》。徽宗崇寧間(1102-1106年),藥局擬定製劑規範,稱《和劑局方》。大觀時(1107-1110年),醫官陳承、裴宗元、陳師文曾加...
和劑局,是宋代官府設立的藥局,專門掌管藥材和藥劑的業務經營,本書為和劑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南宋﹒紹興年間改稱藥局為“太平惠民局”,本書自此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是宋代以來著名方書之一。現存本共10卷,附《指南總論》3卷,分列14門,載方788首。本書是由宋代的“太...
和劑局,是宋代官府設立的藥局,專門掌管藥材和藥劑的業務經營,本書為和劑局的一種成藥處方配本。 南宋.紹興年間改稱藥局為“太平惠民局”,本書自此名為《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是宋代以來著名方書之一。 現存本共10卷,附《指南總論》3卷,分列14門,載方788首。 本書是由宋代的...
本書根據全國25個大中城市具有代表性或通用的中成藥配本整理彙編而成。共收集成藥配方二千餘種。首為總論,略述中藥炮製;次為各論,分內、外、婦、兒、五官、雜症六門,每門又根據不同藥性分為補益、風痰、時感等類。每類分別記述有關成藥配方,包括方名、生產地區、功能、主治、處方、製法、禁忌等。大體...
《吳門醫派中藥炮製技藝》是2018年2月1日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遜、薛滿、於立偉、許錢華。內容簡介 本書為輯錄蘇州地區特色中藥炮製技藝及臨床用藥經驗的實用性圖書。本書以1959年版《蘇州中藥炮製》為藍本,增添地方中草藥、地方成方配本等資料整理而成。內容包括中藥炮製概論、中藥炮製各論及中藥...
在前人論述的基礎上,宋代醫家對於臟腑實熱、虛寒的辨證論治,進行了新的總結和歸納,嚴氏則是貢獻比較突出的醫家。嚴氏受《中藏經》和孫思邈《千金要方》的啟發,以五臟為主,對臟腑的生理、病因、虛實病證、正常脈象及死脈等進行了歸納,並分別配以治療臟腑虛實的各種方劑。其“肝膽虛實論治”中指出,肝臟“藏...
楊昌潤醫師業醫已有30餘年,現年80高齡,仍堅持坐堂治病,是中醫峰潤診所主診醫師。楊昌潤小時得病,便請苗醫診治,親身感受到苗醫藥的神奇療效,自此便對苗醫藥產生濃厚興趣,常親自上山採藥試藥,深諳百草藥性及所用之法,又走村串寨,與幼兒科醫師楊老鳳、百歲草醫吳定元、骨傷腫瘍科吳遠高、草醫吳壽凡等苗醫...
粉黛散 粉黛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別名 黛蛤散 處方 青黛、蚌粉。製法 用新瓦將蚌粉炒令通紅,拌青黛少許。功能主治 痰嗽。用法用量 黛蛤散(《中藥成方配本》)。摘錄 方出《醫說》卷四引《類編》,名見《醫略六書》卷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