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氣湯(《臨證醫案醫方》)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調氣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臨證醫案醫方》。具有理氣、活血、解郁之功效。主治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症見脈弦,舌苔白膩。臨床常用於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者。

基本介紹

  • 名稱:調氣湯
  • 出處:《臨證醫案醫方》
  • 組成:代赭石、旋復花、牛膝、丹參、瓜蔞、鬱金、白芍、柴胡、陳皮、枳殼、蘇梗、桔梗、木香
  • 功用:理氣、活血、解郁
  • 主治: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附註,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代赭石(布包)18克,旋復花(布包)6克,牛膝9克,丹參15克,瓜蔞15克 鬱金9克,白芍9克,柴胡6克,陳皮9克 枳殼9克,蘇梗、桔梗各6克,木香6克。

用法用量

水煎,去滓。分二次溫服。

功用

理氣、活血、解郁。

主治

食管狹窄,食管憩室。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舌苔白膩,脈弦。

方義

方中代赭石鎮逆平肝,有擴張食管的作用,為治療食管狹窄之主藥;牛膝降逆;丹參活血;瓜蔞、鬱金寬胸解郁;白芍、柴胡舒肝;陳皮、枳殼、蘇梗、桔梗、木香理氣。

運用

診斷要點:脈弦,舌苔白膩。
臨床常用於吞咽梗阻不利,胸膈痞滿,有時疼痛或逆氣者。

附註

食道狹窄,食管憩室其發病原因多與精神因素有關,故在治療上,應以理氣解郁為主。患者因有吞咽梗阻現象,故思想上壓力較大,精神易緊張,所以在治療時,應首先解除患者思想顧慮。代赭石有鎮逆作用,為方中之主藥。《傷寒論》旋復代赭湯治胸中痞硬,逆氣不除。《醫學衷中參西錄》說:“其質重墜,善鎮逆氣,降痰涎,止嘔吐,通燥結,用之得當,能建奇效"。業師用此藥配伍丹參、鬱金、牛膝、白芝麻治療食管狹窄,每收效果。用量亦較大,可根據病情,每劑用量15~30克。(《臨證醫案醫方》)

附方

名稱:調氣湯
組成:玉竹、麥冬、蘇子、炙草、橘紅、白前、土沙參、白茯苓、淮山藥
用法:煎服
主治:疹後肺氣受傷而嗆者
出處:《治疹全書》卷下
名稱:調氣湯
組成:人參、赤茯苓(去皮)、淡木瓜、麥門冬、白朮、白芷、半夏(湯洗)各二兩,陳皮、厚朴(姜制,炒)、青皮(去白)、甘草、香附子(炒去毛)、紫蘇(去枝梗)各一斤,沉香八兩,枳殼(炒)四兩,大黃(面裹煨,切)二兩,草果仁、肉桂(去皮,不見火)、蓬術(煨切)、大腹皮、丁香皮、檳榔、木香(不見火)各六兩,木通(去節)八兩
用法:上為粗末。每服水一盞半,加生薑三片,大棗二個,煎至七分,去滓熱服。如傷寒頭疼痛才覺得疾,入連根蔥白三寸同煎,升降陰陽,汗出立愈;腸腑自利,入粳米煎;婦人血氣症瘕,入艾醋煎,不拘時候
主治:諸氣痞不通,胸膈膨脹,口苦咽乾,嘔吐少食,肩背腹脅走注刺痛,及喘急痰嗽,面目虛浮,四肢腫滿,大便秘結,水道赤澀,及憂思太過,怔忪鬱積,腳氣風濕,聚結腫脹,喘滿脹急
出處:《普濟方》
功用:調順營衛,流通血脈,快利三焦,安和五臟

重要文獻摘要

《謙齋辨證論治學增訂版第2版》:“治療肝氣犯胃,常用疏肝理氣為主,結合和胃,如柴胡疏肝散、調氣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