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醫患溫度》作者繆新權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懷,從醫37年的臨床醫生,貼近患者,貼近醫院,關注醫患關係。此書有現實性、可讀性,可以看出,他要表達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細小婉約的鮮活故事,濃郁溫馨的醫院氣息,會撫慰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開拓視野。無論對初涉醫學者或資深醫生,無論病患或公眾,或者所有關心醫學的讀者,都會從中獲得裨益。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大家風範
博愛——白求恩
“獲得白求恩獎章”的桂希恩
憐憫的心——名醫曲直瀨道三
“先交朋友,後做手術”——張金哲
一面旗幟——裘法祖
林巧稚:譽為中國婦產科泰斗女教授
黎氏一門三院士,大醫情感人
王忠誠超越“病人生命重過醫生名譽”
質樸無華——吳階平
郎景和醫生的哲學
從養豬女兵至工農兵學員,最後蛻變中科院院士
心靈在缺憾中追求完美——賈繼東
第二章補習醫學生沒有學過的人文醫學課程
蛇杖——醫術和人文的靈魂
《贈與今年的大學畢業生》三個藥方
大學裡沒教的兩件事
人格教育
“心靈的饑荒”
醫生區別於獸醫之所在
用心去傾聽愛
尊重生命
“你真會感動人”
仁愛施人
哈佛大學的德育課
一身潔白的工作服,上帝賜予的禮物
文學讓我們走出內心的牢獄
天使下凡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善有善報
願善良成為醫學的靈魂
看重人品
正直如樹
第三章職業精神鑄就玉溪市人民醫院的醫魂
來自2008年7月11日《健康報》人文視線版的文章——《我們從來不缺少愛》
雪中送炭
安老扶孤
融入親情
一封來自日本的感謝信
愛的展露
好言一句起春風
院長真誠的道歉
玉溪山水,養醫者情
新進員工接受人文培訓
一個普通醫生眼中“三好一滿意”
白色口罩下面是火熱的心
靈性的關愛
第四章“一元錢住院”
陽光下最燦爛的事業
“慈善的不是錢,是心”
原來的“愛”其中是有“心”的
逆來順受的護士
牽掛著患者
“心靈上的欣慰”
護士背著患者去就診
生命無小事
忍無可忍還得忍
最難懂的方位——“那邊”
醫院院長與“劫匪”溝通,“劫匪”變為正常人
好人是一種文化
第五章無奈的醫患碰撞
他為何如此殘忍
三個高年資醫生被殺害
“血濺白衣”的悲劇
為什麼砍殺醫生的事件再次上演
誰來阻止紀委書記醫院施暴?
理清醫療糾紛僅有法律條文還不夠
“8毛錢”事件沒有贏家
“錄音門”是醫患互不信任的一個可怕“標本”
手術濫用致醫生入獄
“平安醫院”為何不平安
“醫鬧”擾亂醫院秩序
苛求“一針見血”不合理
換個角度看醫生
“停屍病房”的糾紛如何處理
溝通失靈,醫生只好習武
過度追責,醫患關係更緊張
不按照診療常規的嚴重失誤
醫生的冷漠
“離奇”茶水事件
讓醫生挺起胸抬起頭來
如何才能找回尊嚴
醫生聯名簽字急救病危產婦
第六章窺視醫生重壓下的靈魂
守住生命的底線
醫生蒙受羞辱
誤導“縫肛門”事件
從醫環境有感而發
醫者仁心
門診醫生對開藥的困惑
仰望感人至深的醫患
善待誤解
別讓醫生越來越心寒
寬容和原諒,有時更能觸動靈魂
女醫生自殺的無助與悲哀
第七章從“交學費”的醫患糾紛中警醒
做醫生都要從自我反思做起
“從自我做起才是根本”
醫生交班也需要尊重病人
職工學習“從冷漠中警醒”一文的隨想
“承認會犯錯”並不會削弱醫生權威
期待遲來的糾錯
如何寫一份好的病歷
眼科醫生對照與反思
防微杜漸
只有善良,才配當好醫生
醫囑細節不能忽視
……
第八章觸摸患者感受
第九章醫患溝通則通,不通則痛
第十章人文藝苑風景
第十一章人文語錄
附錄筆者發表在《健康報》等的文章
後記
序言
曾多年蟬聯美國醫院排名第一的梅奧診所給我們很多啟示。在梅奧診所,如果一位病人的生命即將逝去卻沒有牧師在場,護士就會一隻手握著病人的手,一隻手握著病人家屬的手,默默為他們禱告。梅奧診所的醫護人員甚至會去參加病人的家庭會議或是去安慰即將失去親人的家屬,不會有人覺得這些毫無意義。多年來優質的服務吸引了全球慕名而來的病患,更招徠了最優秀的醫務人員。梅奧診所的成功,是因為它堅持始終追求周到的服務和非營利的理想,始終堅持患者需求至上,始終堅持對每一位患者的健康和幸福給予誠摯的關注。善於適時而變,持續努力,追求卓越,恪守誠實與正直的道德規範。
衛生部新版《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中提出了社會評價新概念。這不僅突出了以患者需求為“標準”的導向,更使醫院管理者在“迎評”過程中加強了“就醫感受”的踐行比重。把制度從牆上“請”下來,讓優質服務從檔案中“走”出來,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還深入到病房了解病人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改善醫患關係。
《醫患溫度》這本書提示:醫生對患方的認識和理解,重要的是在於對患方所承受的所有經歷的感受,如就醫過程中的煩和難,對這種感受認識的偏頗,會從根本上影響醫生的方向和行動。因為,醫生和病人(家屬)的體驗、感受、思維路線及方法是不相同的。當我們迷惑不解或苦思覓尋醫學的核心價值和醫療規則時,首先應該牢記的是“患者第一重要”!同樣,患者也應該正確認識醫學、醫療和醫生。
行醫是個過程,醫生的一招一式,體現的是技術,更是內在品格;就醫也是個過程,患者每時每刻,關注的是結果,更是內心感受。
可見,彌平這種溝壑和差異是改善醫患關係的人文基礎。醫患關係實際上是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正是醫學兼具科學性與社會性或人文性的表現。
有調查發現,縣以下鄉鎮衛生院的醫患糾紛發生較少,影響亦小,原因是這級醫院的人際關係、周圍環境,其中特別是醫患之間如同一植被,屬同一草根,有互通、互諒、理解的基礎,又有親情、人情搭起的橋樑。而縣以上醫院,尤其是市級醫院,患者要求的標準、追求的目的則很不相同。首先是醫療技術的依賴性,特別是來自邊遠山區或農村的患者,他們不管自己所患病情的輕重,總會把市級醫院作為“救命”的場所,把醫護作為“求生”的“菩薩”。這種單純且質樸的草根性信任十分脆弱,一旦希望、期望轉變為失望、無望,就會爆發出無情的怨恨,甚至仇視。
醫學不是一門單純的、完美的科學,而是一個時刻變化的,難以捕捉、難以琢磨的知識、技術和意識系統,因為其對象是活的機體,是有思想、感情、意識、意願,有家庭和社會背景的人。
本書作者是一位富有人文情懷,從醫37年的臨床醫生,貼近患者,貼近醫院,關注醫患關係。此書有現實性、可讀性,可以看出,他要表達的,就是我們需要的。細小婉約的鮮活故事,濃郁溫馨的醫院氣息,會撫慰心靈、陶冶情操、提升境界、開拓視野。無論對初涉醫學者或資深醫生,無論病患或公眾,或者所有關心醫學的讀者,都會從中獲得裨益。
謹以此推薦並為序。
中國科學院工程院院士
序二
作者在2012年6月25日的《健康報》醫學論壇版中所寫的《醫師節隨想》中有這么一段話:“‘醫生’不僅僅是一個職業,‘人民醫院’中的‘人民’兩個字,也不再是僅僅用筆就能寫成的,它得用心書寫,用情著色,用生命鐫刻,才能換來個人的榮譽以及社會的肯定。今天,醫患關係緊張,部分患者對醫護人員的失誤不依不饒,梳理一下沉重的思緒,理想與現實在迷惘中衝突、尋覓。”
“近年接二連三發生的醫患糾紛和醫患關係緊張的根源在於我國醫療體制公益性、公平性和醫學人文精神的缺失,中國醫生必須補上人文這一課。”鐘南山院士說,“我們不能等著制度改革,然後再去改善醫患關係。如果再不加強醫學人文教育,再不提高醫生人文素養,醫患關係問題恐怕就很難解決了。‘錄音門’事件我就深有體會,大概30%的病人來找我看病時會帶著相機,可能有人想拍照留念,但我知道也有人的背包里放了錄音筆,對此,我無所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只要我們心裡是為病人著想的,就不用擔心這些,人文醫學精神是什麼?根據我自己的體會,一是愛心,二是責任心,三是進取心,做醫生首先應該有愛心和責任心。”
繆新權是一位工農兵學員,從1977年畢業於昆明醫學院後在
玉溪市人民醫院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30多年。2001年晉升主任醫師,任過科室主任。他具有學者的人文情懷,長期關注醫患關係,充滿激情。在《健康報》人文視線版上發表了十多篇充滿“醫患溫度”的文章。2009年4月13日,他在《健康報》教育人才版發表的《青年醫生成長環境令人擔憂》一文,社會反響很大。2009年12月4日,《健康報》人文視線版刊登了他寫的《從冷漠中警醒》一文,該院院長細讀之後寫出評語,批示全院職工認真學習,並要求各科室學習之後結合工作實際寫出自己的體會,這是玉溪市醫院建院60年來至今還沒有過的先例。
過去老協和醫院醫科大學規定學生在進入醫本部學習前有三年的醫預科時間,他們還曾經和燕京大學協作辦醫預科,要求學生選修人文科學課程。比如聽梁啓超的弟弟梁啟雄講《史記》,聽沈乃璋講《普通心理學》,聽趙承信講《社會學基礎》……由此學生們沐浴在濃重的人文氛圍中,打下紮實的基礎,準備了一顆人文的心。而今的醫學生教育普遍重視醫學專業課程的分數,而疏忽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以溫情換取溫情》這篇文章是繆新權在2012年11月16日的《健康報》人文視線版發表的。有一段這樣的文字:“記得我們院長曾說起一件令她一生難忘的事。一天,她看到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著一對雙胞胎女兒坐在牆角傷心哭泣。一問,才知道母女三人從農村來看病,掛號排隊,就診排隊,等開到處方再排隊繳費時,卻發現錢包早已不翼而飛,接著兩個孩子失聲痛哭。‘現在看病怎么就這么難啊!’院長說:‘兩天后的一個傍晚,又一副心酸的畫面出現在我眼前。一位頭髮花白的老農到視窗前交費,他小心翼翼地打開手帕一層層包著的零錢,顫巍巍地取出來……那一刻,我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看到了那些錢上浸著的汗水!我們為什麼不努力讓那雙蒼老的手不再顫抖?’‘把能想到的方便全部做出來!’就這樣,玉溪市醫院40多項便民措施隆重推出,雖然都是小事,卻凝聚了最有溫度的關愛,也收穫了患者的信賴。一次,骨三科李紅英護士在寒冷的夜晚巡視病房,走到一位80多歲的老奶奶身邊,老奶奶突然緊緊抓住了她的衣袖。這是一個鼻咽癌晚期患者,加上
股骨骨折。老奶奶不能說話,只能通過一些動作來表達她的意思。李紅英首先猜測是否發燒?是不是餓了?還是要大小便?老奶奶不能搖頭或擺手,只是手緊緊拽著她的衣袖。李紅英實在沒有招了,這時窗外陣陣寒風讓她恍然大悟,‘奶奶,我不冷’,聽到這句話,老奶奶終於鬆開了拽著衣袖的手,臉上浮現出一絲微笑。”。
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評選出“對共和國發展做出重要貢獻200人”中,有兩位醫生,一位就是老協和醫院的林巧稚醫生,她終生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卻被尊稱為“萬嬰之母”。另一位裘法祖醫生,90多歲高齡還堅持去看望汶川地震的災民。正是他們用切實行動和感人的精神,為中國醫生爭得了無上的光榮。
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趙玉沛說:“世界各地的醫學課程中,人文課程所占的比例大不相同。美國、德國占到20%~50%,日本、英國15%~20%,而中國只有7.5%。”
針對我國目前執業醫師人文素質普遍有待進一步提高的現狀、繆新權醫生編著的《醫患溫度》一書,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該書具有探索性、新穎性、實用性、可讀性,值得各醫院的領導們關注,還可作為兄弟醫院及在校醫學生人文教育的資料及教材。為此,特作序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