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醜陋的中國人》收集的都是以20世紀80年代初期,柏楊在各個學校所做的演講文章為主。而該書所有文章,都圍繞一個相同的中心主題,即是作者序言所說的:“批判中國人的劣根性”。為此,作者他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子子孫孫受感染,不能痊癒。這也是全書核心及全部內容。
在文中,柏楊對被保守觀念禁錮的中國人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大膽剖析中國國民的“劣根性”,自揭家醜,曝露惡習。小到窩裡鬥、髒、亂、吵、不能團結、死不認錯、自私不顧及別人,無秩序,不會講“對不起,謝謝,沒關係”,喜歡講大話.喜歡講空話,喜歡講假話,喜歡講謊話,更喜歡講毒話——惡毒的話,這些國人的不良積習;大到造成中國官場腐敗的科舉,奴性媚骨的宦官制度,愚昧無知的裹腳惡俗等等。
創作背景
《醜陋的中國人》是在特定時代背景下產生的書,在那個時代是非常受歡迎的。柏楊在1984年9月24日美國
愛荷華大學演講,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以及“不能團結”等,並將原因歸結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濾過性病毒,使我們的子孫受到了感染,到今天都不能痊癒”。次年8月,此篇講稿和另外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以及柏楊的三十幾篇雜文、近二十篇的回應文章結集出版,這就是轟動一時的《醜陋的中國人》。
柏楊自言:“中國人是一個受傷很深的民族,沒有培養出讚美和欣賞別人的能力,卻發展成自斗或阿諛別人的兩極化動物。更由於在醬缸里醬得太久,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到醬缸的污染,很難跳出醬缸的範疇。”
因此作者要寫《醜陋的中國人》一書,讓中國人知道自己的缺點。痛心中國的“
醬缸文化”,反省中國人的“醜陋”,就是要中國人活得有尊嚴。
作品目錄
前言:中國人醜陋嗎? | 代序:醬缸國醫生和病人 |
上輯·沉痛出擊 |
醜陋的中國人 | 正視自己的醜陋面 | 中國人與醬缸 | 人生文學與歷史 |
老昏病大展 | 起敬起畏的哲學 | 缺少敢講敢想的靈性 | 對事不對人 |
只我例外 | 謀利有啥不對 | 沉重的感慨 | 第一是保護自己 |
尿入骨髓 | 洋人進一步,中國人退一步 | 最大的殷鑑 | 把羞愧當榮耀 |
炫耀小腳 | 臭鞋大陣 | 為別人想一想 | 不會笑的動物 |
禮義之邦 | 三句話 | 排隊國 | 到底是什麼邦 |
醬缸蛆的彆扭 | 目光如豆 | 不講是非,只講“正路” | 一盤散沙 |
唐人街:吞噬中國人的魔窟 | 《春秋》責備賢者 | 談醜陋的中國人 | 虛驕之氣 |
恐龍型人物 | 崇洋,但不媚外 | 種族歧視 | 集天下之大鮮 |
下輯·怒濤拍岸 |
我們還可以做個好兒子 | 柏楊餘波 | 也是醜陋中國人餘波 | 中國傳統文化的病徵:醬缸 |
如何糾正死不認錯之病 | 推理能力發生故障 | 從醬缸跳出來 | “醬缸文化” |
要隱惡揚善,勿作踐自己 | 賤骨頭的中國人 | 醜陋的王亦令 | 評《賤骨頭的中國人》 |
王亦令越描越醜 | 不懂幽默 | 中國人的十大奴性 | 沒有文明哪有文化 |
中國文化不容抹黑 | 中國文化之“抹黑”與“搽粉” | 偉大的中國人 | 你這樣回答嗎? |
作品鑑賞
作者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髒、亂、吵”、“窩裡鬥”、“不能團結”、“死不認錯”等劣根性,並一針見血指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存在的諸多糟粕。
該書揭示了我們民族“種種‘醜陋’”的性格或心理狀態。通觀全書,柏楊對中華民族及其文化有一個總的看法,那就是:中華民族文化是一個“醬缸”,一個“發酸發臭”的醬缸,而中華民族的成員(即柏楊筆下的“中國人”)則“上上下下,大大小小”“大多數中國人”就是生活在這個“發酸發臭”的醬缸里的“醬缸蛆”。“中國人在這個醬缸里醬得太久,我們的思想和判斷,以及視野都受醬缸的污染,跳不出醬缸的範圍。”“在這種長期醬在缸底的情形下,使我們中國人變得自私、猜忌。”以至“落到今天這種醜陋的地步”,故中國人概而言之曰:“醜陋的中國人”云云。在柏楊先生眼裡,中國文化傳統應該統統拋棄,因為“中國文化的醬缸發臭,使中國人變得醜陋。”
作品評價
馮驥才在《中國人醜陋嗎》認為“這是本令人深省的書”,並且將作者與
魯迅相提並論:魯迅先生的重要成就是對中國人國民劣根性的揭示;柏楊先生在《醜陋的中國人》所激烈批評的也是中國人
國民性的負面。應該說,他們的方式皆非學者的方式,不是嚴謹而邏輯的理性剖析,而是憑著作家的敏感與尖銳,隨感式卻一針見血地刺中國民性格中的痼疾。他在寫這些文字時,沒有遮攔,實話實說,痛快犀利,不加任何修飾,像把一張亮光光的鏡子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把自己看得清清楚楚,哪兒髒哪兒醜,想想該怎么辦。應該說,揭示劣根,剪除劣根,正是要保存自己民族特有的優良的根性。一個真正的文明的民族,總要不斷自我批評和自我完善,不管是窮是富。貧富不是文明的標準。我們希望明天的中國能夠無愧地成為未來人類文明的脊樑,那就不要忘記去不斷清洗歷史留下的那些惰性,不時站在自省的鏡子裡檢點自己,寬容和直面一切批評,並從中清醒地建立起真正而堅實的自信來。
謝璽璋強調對作者的認同,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溝通——所謂壯懷激烈的情感,他認為:柏楊是一個鬥士型人物,語言帶有挑戰性和攻擊性。但很難擺脫那個時代,那個反對獨裁大體制下考慮問題的出發點,他過度誇張了文化的作用,而且看文化的角度過於絕對。
李敖則著《醜陋的中國人研究》一書,多篇文章中,對柏楊及其《醜陋的中國人》進行嚴厲批判。李敖認為,所謂醜陋的中國人只是一種刻板印象而已,柏楊將一部分中國人的醜陋加諸於所有中國人之上,是懦夫的行為;李敖並稱,作為國民黨“文學侍從之臣”的柏楊才真正是醜陋的中國人(具有偏見色彩,不夠理性評價)。
作品版本
《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於1985年在台灣林白出版社於島嶼文庫系列中首刷出版,初版是作者在美國愛荷華大學演講《醜陋的中國人》,和另兩場演講的記錄(《中國人與醬缸》、《人生文學與歷史》)、一篇訪問稿(《正視自己的醜陋面》)及三十二篇雜文組成的“老昏病大展”結集,並收入二十篇回應文章結集出版。
1986年於中國大陸曾有中文版;但在1987年後,該書被中國大陸全面被禁,至2004年始得再批准印行。大陸發行的至少有6個版本,各版本篇章書目並不完全一致。以最為常見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為例,便分為《上輯.沉痛出擊》和《下輯.怒濤拍岸》兩大部分,分別收錄36、20篇短文,加上前言、代序等,總計人民文學版《醜陋的中國人》收錄文章58篇。
至少有六種中文版《醜陋的中國人》行世,分別是:《醜陋的中國人》,台灣林白出版社,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醜陋的中國人》,台灣星光出版社,1992年;《醬缸震盪:再論醜陋的中國人》,星光出版,1995年;《醜陋的中國人》,古吳軒出版社,2004年8月;《醜陋的中國人》,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醜陋的中國人 2008紀念版》,遠流出版事業公司,2008年5。此外,《醜陋的中國人》還有三種譯本,日文、德文、英文。
各個版本的內容、篇章並不完全一致,其中,如人民文學版分上下兩輯,古吳軒版則分1-4四大部分,還有附錄,二者篇名並不相同。其中,以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版較為常見。
作者簡介
柏楊(bǎi yáng),原名郭衣洞,後改名為郭立邦,最後又自己改名叫郭衣洞,曾用筆名鄧克保。1920年生於河南省
開封市通許縣。2008年4月29日凌晨,病逝於台灣新店耕莘醫院,享年89歲。
柏楊在大陸的東北大學畢業後,曾任東北《青年日報》社社長、瀋陽遼東學院教師。去台後,曾在反共救國團任職,後在成功中學、省立成功大學、國立藝專等從事教育工作。1966年任平原出版社社長。1968年3月4日因“大力水手事件”被捕。1978年出獄後,和女詩人張香華結婚。1960年台灣橫貫公路通車前,他曾應邀前往參觀及為沿途景致題名,那時最後一站位於“古柏楊”的隧道尚未竣工,他回家後提筆有感,因而用了“柏楊”為筆名,並一直沿用至今。
柏楊曾被列為台灣十大暢銷作家之一。《柏楊版資治通鑑》在台灣被譽為最有價值和最暢銷的一部書,《中國人史綱》被列為對社會影響力最大的十部書之一,其中《醜陋的中國人》在當代華人世界中流傳最為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