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子

酸藤子

酸藤子(學名:Embelia laeta (L.) Mez)為紫金牛科酸藤子屬下的一個種。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生於海拔100-1800m的草叢、灌叢或林下。

酸藤子的根、葉可散瘀止痛、收斂止瀉、治跌打腫痛、腸炎腹瀉、咽喉炎、胃酸少、痛經閉經等。果可食,強壯補血。獸醫用根、葉治牛傷食膨脹、熱病口渴。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酸藤子
  • 二名法:Embelia laeta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合瓣花亞綱
  • 報春花目
  • :紫金牛科
  • :酸藤子屬
  • 生境:灌叢中, 開闊草坡, 林緣
  • 海拔:100-1850
植物名稱,形態特徵,分布範圍,生長環境,主要價值,文獻來源,

植物名稱

其它中文名:信筒子(福建)、酸藤果(廣東、廣西)、入地龍(廣東)、雞母酸、挖不盡、鹹酸果(廣西)。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或藤本,稀小灌木,長1—3米;幼枝無毛,老枝具皮孔。葉堅紙質,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3—4厘米,寬1—1.5厘米,稀長達7厘米,寬達2.5厘米,頂端圓形,鈍或微凹,基部楔形,全緣,兩面無毛,無腺點,背面常被薄白粉,側脈不明顯;柄長5—8毫米。總狀花序著生於次年無葉枝上,側生或腋生,長3—8毫米,被細微柔毛,有花3—8朵,基部具1—2輪苞片,花梗長約1.5毫米,被疏微柔毛;小苞片鑽形或長圓形,具緣毛,通常無腺點;花4數,長約2毫米;花萼基部連合達1/2或1/3,萼片卵形或三角形,急尖,無毛,通常具腺點;花瓣白色或帶黃色,分離,開花時強烈展開,卵形或長圓形,頂端圓形或鈍,具緣毛,外面無毛,裡面密生乳頭狀突起,具腺點;雄蕊在雌花中退化,長達花瓣的2/3,在雄花中超出花瓣很多,基部與花瓣連合;花絲挺直;花葯卵形或腎形,背部具腺點,雌蕊在雄花中退化或幾無,在雌花中較花瓣略長,子房瓶狀,無毛;花柱細長,柱頭扁平或幾呈盾狀。果球形,直徑約5毫米,光滑,腺點不明顯。花期12月至翌年3月,果期4—6月.
酸藤子酸藤子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
門拉丁名
Angiosperms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
綱拉丁名
Dicotyledons
科中文名
紫金牛科
科拉丁名
Myrsinaceae
科號
194
種拉丁名
Embelia laeta (L.) Mez
種中文名
酸藤子
引種地點
廣西龍勝
引種時間
20041217
引種號
49344
引種材料

鑑定人
趙子恩
Id
2464
栽培地點
引種過渡圃
引種數量
24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分布範圍

產鳳慶、西雙版納、西疇及富寧等地,我國廣東、廣西、江西、福建、台灣亦有。越南,泰國,寮國,高棉,菲律賓均分布。我國雲南新記錄。
酸藤子酸藤子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750—1500(-1850)米的山坡疏、密林中,或疏林林緣灌木叢中。

主要價值

化學成分
含紫金牛酚Ⅰ、Ⅱ(ardisinol Ⅰ,Ⅱ),紫金牛素(ardisin)、岩石菜內酯(dergenin)、信筒子醌(embelin)、酸金牛醌(rapanone)及槲皮甙、揮髮油等。

文獻來源

Embelia laeta (Linn. ) Mez (1902); Pitard in Lecte. (1930); Walker (1940); 廣州植物志 (1956)* ; H. L. Li (1963).
Samara laeta Linn. (1771); Myrsine laeta A. DC. (1834) et in DC. (1844); Choripetalum obovatum Benth. (1842); C. benthamii Hance (1852); S. obovata Benth. (1852); Embelia obovata Hemsl. (1889); Ribesiodes obovatum O. Ktze. (1891).
酸藤子酸藤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