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柑子

酸柑子

酸柑子原名宜昌橙, 屬芸香科小喬木或灌木,高2-4米。枝幹多勁直銳刺,刺長1-2.5厘米,花枝上的刺通常退化。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酸柑子野外生存適應力十分強大,但自我繁育能力較低,是目前全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柑橘物種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酸柑子
  • 別稱:宜昌橙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無患子目
  • :芸香科
  • :柑橘屬
  • 分布區域:中國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貴州、四川、雲南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物種分類,

形態特徵

小喬木或灌木,高2-4米。枝幹多勁直銳刺,刺長1-2.5厘米,花枝上的刺通常退化。葉身卵狀披針形,大小差異很大,大的長達8厘米,寬4.5厘米,小的長2-4厘米,寬0.7-1.5厘米,頂部漸狹尖,全緣或葉緣有甚細小的鈍裂齒;翼葉比葉身略短小至稍較長。花通常單生於葉腋;花蕾闊橢圓形;萼5淺裂;花瓣淡紫紅色或白色,小花的花瓣長1-1.2厘米,寬0.5厘米,大花的長1.5-1.8厘米,寬約6-8毫米;雄蕊20-30枚,花絲合生成多束,偶有個別離生;花柱比花瓣短,早落,柱頭約與子房等寬。果扁圓形、圓球形或梨形,頂部短乳頭狀突起或圓渾,通常縱徑3-5厘米,橫徑4-6厘米,梨形的縱徑9-10厘米,橫徑7-8厘米,淡黃色,粗糙,油胞大,明顯凸起,果皮厚3-6毫米或較薄或更厚,果心實,瓢囊7-10瓣,果肉淡黃白色,甚酸,兼有苦及麻舌味;種子30粒以上,近圓形而稍長,或不規則的四面體,2或3面近於平坦,一面渾圓,長、寬均達15毫米,厚約12毫米,種皮乳黃白色,合點大,幾占種皮面積的一半,深茶褐色,子葉乳白色,單或多胚。花期5-6月,果期10-11月。

生長環境

酸柑子(宜昌橙)很耐寒,於攝氏零下11.5度仍能正常生長而不受凍害。耐土壤瘦瘠,耐蔭,抗病力強。生於高山陡崖、岩石旁、山脊或沿河谷坡地,自然生長的最高限約2500米山地。也有栽培的。但它的自然分布區在五嶺以北、秦嶺南坡以南這一地區,引種至北回歸線以南地方,生長不良。

分布範圍

酸柑子(宜昌橙)產於中國陝西、甘肅二省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部及西北部、廣西北部、貴州、四川、雲南。

物種分類

酸柑子(宜昌橙)的自然分布區較廣,適應性較強,故有不同的類型,據野外和栽培觀察,本種至少有紫花型和白花型兩類。白花型的花瓣白色,但在近花萼的部分為淡紫紅色,先開花後抽梢,翼葉小,其種子屬於多單胚混合型。紫花型的花瓣為鮮明的淡紫紅色,較寬闊,開花時抽梢,翼葉比葉身長。果近於扁圓形的其果萼肥大增厚;果梨型的其果萼通常平貼,也有增厚隆起的,其葉身和冀葉均甚大。這些類型的果通常經冬不落,所以在同一樹上有不同齡的果同時存在,俗稱之為公孫橘。
分布於貴州中部以北各江河沿岸的本種,其葉片最短小,花也小;分布於廣西北部的,其葉片最大,連翼葉長10-15厘米,果也大,徑約6厘米,其幼果的形狀與幼嫩的黎檬或香櫞相似,闊橢圓形,兩端略狹尖,果皮甚平滑;分布於雲南西部漾濞、保山一帶的,其翼葉部分通常比葉身略長且寬,葉片質地較薄,葉緣有較明顯的細裂齒,果皮也很薄,它與分布於湖北西部及四川東部一帶的較典型的酸柑子(宜昌橙)有些差別,從地理分布看來,它與川東、鄂西、湘西、黔、桂北這一分布區之間有間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