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酬岑二十主簿秋夜見贈之作
舍下蛩亂鳴,居然自蕭索。
緬懷高秋興,忽枉清夜作。
感物我心勞,涼風驚二毛。
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
如何異鄉縣,復得交才彥。
淚沒嗟後時,蹉跎恥相見。
箕山別來久,魏闕誰不戀。
獨有江海心,悠悠未嘗倦。
注釋譯文
①岑二十:名未詳。從“如何異鄉縣,復得交才彥”看,此岑二十或任縣主簿之職。主簿:《新唐書·百官志》:“御史台及大理、太常等寺有主簿,諸縣亦置,掌簿書。”
②蛩:蟋蟀。
③清夜作:指岑二十贈己之作。
④二毛:斑白的頭髮。《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杜預註:“二毛,頭白有二色。”後因以“二毛”指三十餘歲。
⑤鄉:《全唐詩》下註:“一作州。”
⑥汩沒:埋沒,湮滅。
⑦箕山:在河南省登封市東南,又名許由山。相傳堯時巢父、許由隱居於此。《史記·伯夷列傳》:“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不受,恥之,逃隱。……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蓋有許由冢雲。”後以“箕山之志”“箕山之節”稱隱居不仕之人。來:《文苑英華》作“未”。
⑧江海心:退隱之心。
創作背景
從詩中“涼風驚二毛”來看,此詩應作於高適三十餘歲時。考其行蹤,詩人於開元十八年(730)北游燕趙,當年高適三十一歲。此後在東北邊陲淹留,中途曾短期返回宋中。又於開元二十三年(735)征詣長安,應制科考試,與當時名流宴飲交遊,直至開元二十六年(738)秋離長安返梁宋,時年三十九歲。據“箕山別來久,魏闕誰不戀”可知,詩人離開長期生活的宋中時間較長,且“魏闕”常指朝廷,此詩當為開元二十六年秋返梁宋途中作。
作品鑑賞
此詩前四句交代詩題“酬贈”之意。“感物”四句寫秋夜景色,“氣變悟時易”也。“池枯菡萏死,月出梧桐高”,鍊句尤奇,俊朗高爽。“如何”四句感慨岑氏有才而高舉,自身“汩沒”復“蹉跎”。“箕山”四句寫仕隱矛盾,至“魏闕”為建立功業,雖久別“箕山”,但“江海”之心始終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