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廠后街:已在東關社區存在半個多世紀。1953年,臨沂市第一家酒廠在東關建成,從此酒廠後面的街道有了名字——酒廠后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酒廠后街
- 時間:已在東關社區存在半個多世紀
- 原貌:水溝酒
- 名稱來源:廠後面的街道
簡介
街前水溝分開了菜園和茅屋
解放前,這條街南鄰一條大水溝,寬約六七米,深不見底,水溝清澈,裡面遊動著魚蟹。張玉蘭奶奶是這裡的老住戶,已年過八旬。她在這裡出生、長大,對這裡有很深的感情。
在張奶奶的記憶里,從她出生,這裡只是一條小路,路前是一條大水溝,溝很深,很寬,附近卻沒有橋,想要走到另一邊得費半天功夫。張奶奶說,當時水溝的那面還是菜園,幾乎沒過去過。
在張奶奶的記憶里,從她出生,這裡只是一條小路,路前是一條大水溝,溝很深,很寬,附近卻沒有橋,想要走到另一邊得費半天功夫。張奶奶說,當時水溝的那面還是菜園,幾乎沒過去過。
1953年,臨沂市第一家酒廠在東關街建成。從此,酒廠前街的水溝被填埋,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居民居住的房屋。也是在那時候,這條街被命名為酒廠后街。
除了小溝,還有菜園
“解放以前,老百姓日子過的很悽苦,菜園裡的蔬菜都是給地主吃的,窮人們沒東西吃,就去菜園裡挖野菜。”說著張奶奶有點心酸,“現在比起過去,真不知好到哪裡去了。”
張奶奶告訴記者,為了解決家裡的溫飽問題,她常常去菜園裡挖野菜。有時是幾個姐妹一起,有時一個人。左手提筐、右手拿鏟,雖然挖野菜不是件輕鬆的時,但走進綠油油的菜地就會心情大好,在張奶奶眼裡這就是個出去玩的好機會。
滿滿一筐的野菜,是辛苦一天的成果。野菜品種很多,有野薺菜、蒲公英、地菜等。“這些野菜擇好、洗完,也就夠一家人吃一頓飯的。”張奶奶一家兄弟姊妹8個,那些從菜園裡挖回家的野菜對他們來說非常珍貴。
酒廠后街熱鬧的市場
解放前,這裡只是一條小街,雖然不寬,卻有很多老百姓挑著青菜、五穀來到這裡,在水溝邊叫賣,整個街頭非常熱鬧。“拿一個大籮筐,在裡面裝上青菜,不管貴賤總能賣點兒錢。”張奶奶回憶說,自己小時候也常常去賣菜,只為讓父母少受點累。
小街的市場一直持續到解放以後,熱鬧的場景一直未變。解放後,小街前建起了酒廠,為了方便運輸,酒廠專門整修了酒廠後的馬路。“沒鋪路前這裡只是一條泥濘的小路,馬路鋪好後是油漆的,很平整還不積水。”講起修整後的酒廠后街,張奶奶記憶猶新,“50年代初,新修的小街算是條主路,很多車輛都會從這經過,嶄新的路面油光鋥亮。”市場也一直很繁榮,直到80年代整個市場搬遷到解放路,這裡的行人車輛才慢慢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