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概述,流傳地域,戲劇表演,溯源,道具,表演,聲腔,劇目,傳承,
概述
流傳地域
戲劇表演
酉陽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花柳,經前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末醜齊全的地方劇種。
陽戲表演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戲、家庭戲、悲劇,生活氣息濃。陽戲唱腔由正調和小調兩部分組成,共17個曲牌。酉陽陽戲已被錄入重慶市和正在申請錄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見中文百科:“陽戲”、“張家界陽戲”、“踩堂戲”、“儺堂戲”等詞條。
溯源
陽戲的得名,有兩種說法,一是認為是種陽春的人演的戲,所以稱之為“陽戲”。另一種說法是儺戲是為娛樂鬼神而演,稱“陰戲”,陽戲雖也有還儺願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主要是娛人,故稱之為“陽戲”。
據傳, 酉陽面具陽戲,可追溯到殷商時期,距今已經有3000多年的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土家族圖騰崇拜的儺祭,是土家先民為驅鬼逐疫舉行的一種祭祀儀式。被稱為“木臉戲”或“鬼臉殼戲”。主要特點是角色都戴木製假面,扮做鬼神歌舞。
桃坡村“陽戲”班子是酉陽48撥陽戲班中人丁最為興旺的陽戲班子。這個班子有十六個人,成員有七八十歲的、有五六十歲的、也有三四十歲的。戲班的主事和掌壇師是年過八旬的冉隆章。
道具
桃坡“陽戲”戲壇設在掌壇師冉隆章家寬大的堂屋裡,戲壇又稱“白馬壇”,壇上供奉著關雲長的木臉面具,戲壇旁放著幾十張木臉面具、唱戲的戲衣和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那幾十張木臉面具,有皇生、丞相、老生、小生、旦子、反王、大大王、二大王、員外等不同的角色。以及正神、凶神、世俗面具、丑角面具、牛頭馬面等幾大類。通常必備的面具還有山王、將軍、判官等25種,道具主要有印、牌帶、師刀、令牌等20餘種;服裝有蟒袍、羅裙、龍鳳花鞋等近20種。木臉面具都是當地木匠就地取材雕刻而成,一般用柳木、白楊木製作。在面具造型上,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畫,做工精緻,表情誇張,正神正直善良,其他面具則威武、兇悍、怪異,眼球突出,呲牙咧嘴,眉毛上揚。使人感到一種神秘的威力和粗獷的美。
表演
每逢寨子的村民婚喪嫁娶、生朝滿日,山民們就要請戲班子到家裡唱上一場。到了正月,戲班還要在主事家的堂屋,從正月初二唱到正月十五,尤其是春節這幾天,村寨的山民會絡繹不絕地提著香燭錢紙和好酒好肉到主事家,給關老爺拜年許願。過了一段時間,或三五月或一年半載,村民許的願兌現了,就會把戲班子請到家中唱上三天,這就是還願,也是3000多年來,面具陽戲能夠深深植根在當地老百姓心中的緣故。戲班到村民家唱戲,每人每天30元包吃住,一個戲班子到村民家唱一台戲,進出三天,加上供奉關老爺的酒肉香燭等費用,差不多要兩三千元。因而,村民請戲班唱一場戲在寨子裡也算一件大事,是一種體面,更心靈上的一種慰藉。
聲腔
唱陽戲時,戲班要先進屋開壇,迎接關夫子進屋,把關老爺的木面具供奉在堂屋正上方;服侍關夫子的人必須是寨子裡的一名壯年男子,該男子要淨手、上香、倒酒、燒紙;再把事先準備好的三碗飯、三杯酒、三雙筷子放在關老爺面具前;開始唱戲了,掌壇師頭戴觀音玉佛冠,身穿法衣,下圍羅裙,左肩搭排帶,右背插神鞭;左手拿牛角,右手執師刀迎神作法,使掌壇師的舞蹈顯示出一種粗獷和豪放。
而唱正戲陽戲劇目,戲班子要戴上各種不同角色的面具,鑼、鼓、嗩吶伴奏,亦歌亦舞,有唱有白,莊重詼諧,文、武、美、醜相戲其間。凡壽祝、婚嫁、立房、還願,有請必演。“戲班在不同場合唱不同的曲牌和唱詞,祝壽時唱《大孝戲》,生小孩唱《子孫戲》,春節唱《耍戲》……”
據酉陽縣文廣新局和縣文化館領導介紹,陽戲是地道的土家族劇種,早先叫揚花柳,經藝人的加工改造,才形成生旦淨醜末齊全的地方劇種。
酉陽陽戲的聲腔、曲牌、演出形式和風格都十分獨特,不同於鄰近區縣的陽戲,保持了本身樸質的特性與源流。據清同治年間《酉陽直隸州總志》對陽戲的記載:“病癒還願,謂之陽戲,則多至10餘人,生、旦、淨、醜、袍、帽、冠、服,無所不具。偽飾女旦,亦居然梨園弟子。”相傳,酉陽陽戲起於唐朝,其祖師爺是冉法興、陳法靈。至今在演出前仍有先敬師祖的規矩,牌位上寫著“唐朝起教歷代戲官”8個字。陽戲的繼承多是父傳子,子傳孫,世代相傳,一般都是口頭授藝。
昔日,跳陽戲是男子的事,曾有“男子妝飾如社火,擊鼓以唱神歌”的說法。跳陽戲時,最神秘的莫過於舉行“開箱”儀式。 “開箱”實際上是開始跳戲的一個先頭儀式,由德高望重的壇主(班主)主持。首先將一個神箱子抬出,放在神龕上,然後殺雞敬神,燒香點燭祭天,三叩九拜之後,即高誦數百字的“開箱詞”。壇主念完,打開箱子,取出帥旗、刀箭和面具,再將面具供奉在神龕上。
興隆村陽戲的壇主名叫吳長富,是一個年近八旬的土家老人,對陽戲的歷史和跳法非常熟悉,演出時他不僅能唱能跳,還能打鼓。在隊員們心裡,他是陽戲班的靈魂人物。
伴隨著激烈鼓點的敲響,陽戲表演開場了。穿上了鮮艷的服裝、頭戴面具,用古老的面具院落舞將觀者的遐想帶入到一個古老而悠遠的時空。他們的動作配合很默契,手中的兵器揮舞很靈活。隨著鼓聲的輕重、快慢,整個舞蹈層次分明、乾淨利落、有主有輔、有起有伏,舞姿明快而有寄寓,步伐多變而節奏感強。
劇目
據介紹,陽戲演出的主要劇目有《大孝記》、《蟒蛇記》、《恩哥記》、《征東》、《征西》、《薛剛反唐》、《唐王落難》、《穆桂英》等。其唱腔曲牌有皇生腔、丞相腔、元帥腔、小生腔等。
陽戲許多招式都是模仿戰爭而來,用如今的眼光來看,陽戲的舞蹈動作伸展弧度並不大,兩個對跳的人動作接近於亦步亦趨,不像常規舞蹈中有揮灑自如的肢體動作,但這正充分說明了陽戲具有濃厚的寫意特徵。興隆陽戲與心靈共舞,舞者和遙遠歷史時空的對話,讓人震撼。
陽戲原本是人們通過它寄寓來年的好運,現更多地作為一項強身健體的活動和一項文化生活,它自娛的意義更加明顯。陽戲原本是祖上流傳下來的本土文化,如今會有這么多山外遊人和民俗文化愛好者前來感受陽戲這個民間文化“活化石”的魅力,讓當地村民很受鼓舞。
傳承
當下陽戲出現了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民間戲劇班子數量減少,傳統劇種數目銳減,戲劇表演機會降低,酉陽陽戲陷入嚴峻的傳承現狀,優秀的民間藝術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承,面對迅猛的文化衝擊所帶來的文化傳承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