酇縣古城址

酇縣古城址,位於永城市西南25公里的酇城鎮。1979年5月,永城縣革命委員會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該城址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現在只有東北角100餘米尚存。城牆高出地面6米,頂寬5米,底寬34米。東西兩城牆的中部為城門,南北二門則偏西150米,門寬均為6米。古城牆為夯築,夯土堅實,層次清晰,層厚為14厘米,夯窩大小一致,每一行有10個夯窩,分兩行排列,窩為圓形,直徑6厘米,整個城牆體內外用夯土築成,中間填土,填土中有人骨架,還有大量的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的陶片、豆柄、網墜、筒瓦、板瓦殘片等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酇縣古城址
  • 地理位置:河南省永城市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占地面積:480000平方米
  • 著名景點:造律台
結構,歷史,

結構

酇縣古城址,位於永城市西南25公里的酇城鎮。1979年5月,永城縣革命委員會將其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11月,該城址又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古城址東西長800米,南北寬600米,現在只有東北角100餘米尚存。城牆高出地面6米,頂寬5米,底寬34米。東西兩城牆的中部為城門,南北二門則偏西150米,門寬均為6米。古城牆為夯築,夯土堅實,層次清晰,層厚為14厘米,夯窩大小一致,每一行有10個夯窩,分兩行排列,窩為圓形,直徑6厘米,整個城牆體內外用夯土築成,中間填土,填土中有人骨架,還有大量的春秋戰國以及秦漢時期的陶片、豆柄、網墜、筒瓦、板瓦殘片等遺物。

歷史

《永城縣誌》載:“秦置芒、酇二縣,屬碭郡。漢置芒、酇、犬丘三縣,屬沛郡。隋開皇十六年(598年)復置酇縣,大業六年(610年)始置永城縣。劉宋復置建平縣,廢酇”。酇縣前後延續六百多年。酇縣城高牆巍峨,四門雄壯,氣勢非凡。此時已奠定了酇縣城沿續千餘年設縣的基礎。雖中間曾一度中斷,但直到元至元二年(公元1265年)才並酇縣入永州。到明、清時期仍稱為酇縣鄉。直至解放後,歷經兩千多年風雨侵蝕的古城牆,城門保存完好,可謂全國罕見。1980年前後,是古城牆破壞最嚴重的時期。燒窯取土,平整土地,民眾建房等將古城牆搞得支離破碎,斷斷續續。儘管今天的古酇縣城已經殘毀,但仍具有很高的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特別是隨著社會高速發展,它的保護,將為後代子孫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