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聲

鄺聲,1933年出生,廣東台山人。1950年畢業於廣州南海中學,1953年畢業於華南文藝學院美術系,1956年畢業於中南美術專科學校(廣州美術學院前身)繪畫系。畢業後留校任教,歷任附中教師、工藝系基礎課教研組長、工藝系副主任、廣州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廣州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廣東美術家協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鄺聲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廣東台山
個人作品,人物評論,

個人作品

鄺聲作品多次入選國內外的美術展覽,代表作有:《模仿》(水粉畫)、《我們愛阿姨》(版畫)、《五朵紅雲》(組畫)、《黎族青年》(水彩)、《莎瑤妹》(裝飾畫)、《紅藤椅》(彩墨畫),《高明八景》(壁畫)(合作)入選《中國現代美術全集》(壁畫篇)。
著作有:《最新素描技法》(1992年,香港文光出版社)、《素描——明暗畫法與結構畫法研究》(1993年,嶺南美術出版社)。在素描教學中,以切身體會和大量的示範作業,為提倡和推進“結構素描”作了有益的嘗試,在課堂上以明暗畫法與結構畫法的異同,來幫助青年學子認識研究兩者的原則和方法,提高對整體—具象表現多樣性的新思維。對基礎課教學改革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嘗試以腳踏車為載體,採取一種新的彩墨描繪技法,創作了大批《腳踏車系列》彩墨畫作品,至今還在繼續探索。
自1998年以來,多次出國考察觀光,曾到法國、義大利、奧地利、土耳其、杜拜、加拿大、埃及以及俄羅斯、泰國、高棉、越南和韓國等地區訪問和考察,參觀寫生,創作了一系列作品。在祖國各地的採風寫生中,於古稀之年忍受雪域高原的強烈高山反應,到青藏高原寫生。曾在西藏布達拉宮頂禮膜拜,還到過5000多公尺高的納木錯湖,這對創作西藏風情系列組畫具有重要的意義。
畫家鄺聲畫家鄺聲

人物評論

鄺聲從教50年,又在學院任教務處處長,在全國八大美院教務長中有很好的聲譽。
1990年後他在編著《素描教學》一書時,就曾獨到地提出過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為促進全國藝術院校素描教學改革推波助瀾,受到國內美術教育界的重視。
法國素描大師安格爾曾說:“素描中包含著藝術的盡善盡美。”而鄺聲則將素描藝術中美的因素概括得十分精闢,他深知藝術家的“眼力”的重要性,好的老師應該“以眼教眼”。他在深切理解了“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哲學思想以後,非常注重啟發學生的思辨力、 創造力和鑑賞力。
在鄺聲的繪畫作品裡我們可以感受到“面壁十年圖破壁”(周恩來詩句)的精神,他數十年如一日不斷地作畫,從早期嚴謹的《人物頭像》到獲得好評的《五朵紅雲》。他在嚴謹的素描寫生基礎上融入了現代構成的框架,使人耳目為之一新。他的新嘗試可見於作品《紅藤椅》和《腳踏車系列》之中。鄺聲的寫生作品不單是對景物的如實描寫,他既重眼中景物更重心中的景物,舉凡美的就要蒐集編織到畫裡去。近年來他日漸瀟灑寫意的水彩畫,如《地獄之門》、《黛安娜紀念碑》、《加萊義民》、《聖巴巴拉教堂》、《威尼斯水巷》、《維多利亞港》等都是他在飽覽了法、俄、加諸國風光以後,再將儲存在胸中的景色,按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的。這當然比面對實景作畫要更美、更概括、更具水彩畫韻味。
我相信我的這位老友在藝術上的潛力,他的畫作日新月異,在形式感上,既吸收了水墨的情趣又融入了版畫的強烈黑白反差,圖形結構上又具有嚴謹的裝飾意味。在他的藝術庫存中,定會有更精彩的創意將陸續迸發出來。他的堅實的造型能力和色彩修養就是最好的後盾。
但是鄺聲也很難擺脫我們這一代人遇到的困惑,即寫實性與裝飾性的矛盾。當觀眾用寫實眼光審視你的作品時,會受到畫面上裝飾的板、刻、結的影響;而當觀眾用裝飾性眼光審視你的作品時,又會被寫生色彩和過多細節描繪所干擾。我想鄺聲正在努力擺脫那“在寫實和裝飾的夾縫中徘徊”的尷尬局面。因為他深知無論寫實也好,裝飾也好,要創造出自己獨到的風格而又做到“位”,那是非常困難的。
我知道退休後的鄺聲是不會言“休”的。新的事物、新的技藝、新的構想正在前面召喚著。縱觀世界藝術史,不知有多少藝術家在進入老年以後,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後又勇敢地超越自己,在藝術上再創新的境界。因此,我由衷地希望我的老友能在古稀之年“隨心所欲、不逾矩”地畫畫。過去的蹉跎歲月就讓它過去吧!珍惜這夕陽的光輝,不必顧忌身旁的議論,在悠然自得的藝術氛圍里,畫得更自由些!更輕鬆些!更精彩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