鄴都引

《鄴都引》是唐代詩人張說所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首詩寫曹操的英雄業績及其豪貴生活的消逝,抒發作者對建功立業的景慕和人世滄桑的感嘆。此詩開闔動盪,氣勢恢宏,超越四傑,而語言上除了同樣採用大量對偶之外,簡古遒勁,淘盡六朝鉛華,更與四傑大異。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鄴都引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七言古詩
  • 作者:張說
  • 作品出處:《張燕公集》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鄴都引1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2,群雄睚眥相馳逐3
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4
都邑繚繞西山陽5,桑榆汗漫漳河曲6
城郭為墟人代改7,但見西園明月在8
鄴旁高冢多貴臣9,娥眉曼睩共灰塵10
試上銅台歌舞處11,惟有秋風愁殺人。

作品注釋

詞句注釋

1.鄴都:曹操建都於鄴城,在今河南安陽市北,河北磁縣東南。引:琴曲。
2.魏武:曹操,曹丕建魏朝後,尊曹操為魏武帝。草創:事業的開創,此指初創魏的基業。天祿:天所賜予的名位,一種天命論說法,這裡指帝位。
3.群雄:指漢末為,爭奪帝位而大動干戈的軍閥們。睚眥(yá zì):發怒瞪眼。
4.賦華屋:在華麗的堂屋裡賦詩。
5.都邑:都城,指鄴城。繚繞:形容城池委曲圍繞。
6.桑榆:泛指鄴城附近的村莊樹木。汗漫:漫無邊際。漳河:源出山西,流經鄴城,入衛河。
7.墟:住過人而現已荒廢的地方。代改:一代代地改換。
8.西園:即銅雀園,曹氏父子經常在此聚會賦詩。
9.冢(zhǒng): 墳墓。
10.娥眉:美好輕揚的眉毛。曼睩(lù):明媚的目光。
11.銅台:即銅雀台,建安十五年(210年) 曹操所建的歌舞游宴場所,在鄴城西北角。

白話譯文

魏武帝初創基業、爭取帝位,群雄怨恨對立,互相爭鬥仇殺。
白日裡率領壯士們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夜間則接遇詞人,在華美的宮室中吟詩作賦。
鄴都城池曲折環繞在西山之陽,漳河兩岸的樹木、村莊,無邊無際。
雄偉的城郭化為廢墟,西園也早已荒廢,只剩明月依舊高懸在天邊。
當年在此輕歌曼舞的美女和炙手可熱的貴臣都同樣化作累累荒冢中的灰土。
試著登上銅雀台歌舞處,可是台上也只剩下令人悲愁的蕭瑟秋風。

創作背景

張說在玄宗與韋後及太平公主的鬥爭中有定策之功,四十幾歲就官居中書令,爵封燕國公,位極人臣。唐開元元年(713年)十二月,正當他躊躇滿志之際,由於統治集團內部的傾軋,突然失寵,貶為相州刺史。次年秋天他來到鄴都遺址,憑弔創業於茲的魏武帝曹操,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君不見魏武草創爭天祿,群雄睚眥相馳逐。”開篇二句起勢雄壯,高度集中地敘述了曹操掃平群雄,為子孫奪得帝位的赫赫功業。以群雄的“睚眥”作為背景,更烘托出他叱吒風雲、遊刃其間的英雄氣概。“晝攜壯士破堅陣,夜接詞人賦華屋。”描繪出兩幅鮮明生動的畫面:白日裡率領壯士們披堅執銳,衝鋒陷陣,夜間則接遇詞人,在華美的宮室中吟詩作賦。兩幅畫面互相配合,互相映襯,將魏武帝集勇猛豪雄與風流儒雅於一身的英姿活現出來。作者的崇敬、嚮往之情也溢於紙上。《三國志·魏志·武帝本紀》記載: “(曹操)晝則講武策,夜則思經傳,登高必賦。”當是此詩所本,但就形象性和感染力來說,卻遠不如詩。這是由於詩人不僅具有高超的文字工夫,而且還有與魏武帝相近的身分與經歷,既是文壇領袖,又曾親自帶兵征戰,詩中融匯、滲透了他自己切身的體驗。“都邑繚繞西山陽,桑榆汗漫漳河曲。”寫當年鄴都城邑規模之大和周圍樹木的繁茂,渲染出一派鬱鬱蔥蔥的興旺景象,進一步烘托魏武功業之盛。
以上六句為一層,將昔日魏武之雄、鄴都之盛發揮到了極致。後六句為第二層,描寫今日鄴都的淒涼景象。
“城郭為墟人代改,但見西園明月在。”二句寫隨著人世的變換,雄偉的城郭化為廢墟,曹氏父子經常清夜同游的西園也早已荒廢,只剩他們在詩中歌詠過的明月還依然如舊地高懸在天邊,引起人們多少傷感的聯想。“鄴傍高冢多貴臣,蛾眉曼綠共灰麈。”又進一層,寫人事全非:當年在此輕歌曼舞的美女和炙手可熱的貴臣都同樣化作累累荒冢中的灰土。“曼碌” ,靈活轉動的眼珠,與“蛾眉”一起代指美女,頗為傳神,也就更能引起人們的感慨。 “試上銅台歌舞處,惟有西風愁殺人。曹操生前常在銅台行樂,臨死前還留下遺令,要他的妃妾、伎人定期登台望著他西陵的墳墓歌舞,以娛樂他的亡靈。詩人見到作為魏武功業象徵的鄴都如此淒涼,心情沉重,於是抱著一線渺茫的希望登上與魏武關係最密切的銅雀台,想在這裡尋求慰藉,“試” 字用得十分貼切,準確傳達出詩人這種心理。可是台上也只見秋風蕭瑟,一代之雄,而今已不在,觸景生情,更感到不堪忍受的悲愁。
綜觀全詩,通過魏武生前身後、鄴都昔盛今衰的鮮明對比,抒寫出世事滄桑、功名富貴不得久長的深沉感慨。表面上看,這一題旨在弔古詩中頗為尋常;但聯繫作者的事跡,可以作出更深入的理解。他感慨富貴不常,實際上是在悲嘆自己的遭遇,委婉地抒發內心的憤懣。同時,詩人雖然受到打擊,但並未失去對前途的信心,仍然懷有對建功立業的強烈嚮往。正因為如此,詩中即令寫淒涼的景象也能那樣氣勢雄渾,於悲涼中見慷慨,而非一味低徊傷感。

名家點評

明代詩人郭濬:郭云:無甚深意,卻自悲感。(《增定評註唐詩正聲》)
明代學者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創業之始,聲勢極其雄盛;改世之日,眺聽不勝蕭條。夫開國承統,何代無之?撫鄴都而想見其奸雄之處,即老瞞有知,亦應有弒奪之悔矣。此詩從群雄爭逐、壯士詞人,說到貴臣娥眉同歸灰塵,思致豈不深沉?似笑似悲,似置似吊耶!
清代詩人、學者沈德潛《唐詩別裁》:聲調漸響,去王、楊、盧、駱體遠矣。“ 草創”二字,居然史筆。“晝攜壯士”二句,敘得簡老。

作者簡介

張說(667—730年),唐文學家。字道濟,一字說之,洛陽人。武后時授太子校書,曾流放欽州。中宗時任黃門侍郎等職。玄宗時任中書令,封燕國公。除作詩外,又擅長文辭,與當時蘇頲(襲封許國公)齊名,並稱為“燕許大手筆”。著作有《張燕公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