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管驛前晏公廟會

鄱陽管驛前晏公廟會,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民俗,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鄱陽管驛前晏公廟會
  • 主題詞:民俗,管驛前晏公廟會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起源時間:明萬曆年間
  • 認證時間:2013年
  • 認證批次:第四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上饒市鄱陽縣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

簡介

鄱陽管驛前晏公廟立廟於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歷史。廟會活動是明萬曆年間起始並延續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以佑風調雨順、農漁興旺。管驛前晏公廟會有“三年兩頭慶”之慣例。“兩頭慶”是指1、3、5奇數年份,慶典活動一般要持續6天。期間,要接受管驛前漁村老少信眾和外村、外縣以及外省之信徒千餘人的祭拜;每天上、下、晚3場、總計15-16場地方戲表演;最後一天,還要舉行祭拜水神大型祭祀活動。

歷史淵源

晏公廟立廟於明代洪武年間(1368-1398年),迄今已有630多年。廟會活動是明萬曆年間起始並延續至今,奉祀江西水神“神霄玉府晏公都督大元帥”。
管驛前舊名柳林津,為漁業、漁具製造、船運為業聚居村落。關於晏公的來由,清代《王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七說:“晏公神者,名戌仔,江西臨江府甭江鎮人。“大元初以人材應選入官,為文錦局黨長。因病歸,登舟即盍然而逝。從人斂具一如禮,未抵家,里人先見其揚騶導於曠野之間,衣冠如故,鹹重稱之。月余以死至,且駭且愕,語見之日,即其死之日起,啟棺視之,一元、所有,蓋屍解雲。父老知其為神,立廟祀之。有靈顯於河河湖海,凡遇風波洶濤,商賈叩投即見,水途安妥,舟航穩載,繩纜堅牢,風性浪靜,斦謀順遂也。皇明洪武初話封平浪侯”。
清朝趙翼撰《除余叢考》說:“有晏公廟,莫知所始。及閱〈七修類藻〉,及各大明太祖所封也。時毗鄰為張士誠之將所據,徐達屢戰為不利,太祖親率馮勝等十人往授,扮為商賈,順流而下。江風大作,舟將覆,太祖惶懼乞神。忽見紅袍者挽舟於沙上。太祖曰‘救我者誰也?’默聞曰‘晏公也。’及定天下,後江岸當崩,有豬婆龍在其下,迄不可築”……。
清代《鄱陽縣誌》、《饒州府志》記載“晏公廟”在城西柳林津,祀元文錦局堂長晏戌仔。洪武間,官民舟輯,出泊必禱。國朝(清康熙)同知劉愈奇修,乾隆五十四年重修。
《江西通志》輯有“晏公立廟饒州府”。

基本內容

廟會主要形式是以道家法事打醮請“水神“祈福求安、漁具交易為主要內容的漁俗活動。
每年農曆十月初三為晏公生日,活動時間從九月三十(小月為農曆九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初六,共七天。
九月三十(小月為農曆九月二十九日)朝舫(全村分五處設桅桿狀的象徵物,上扎白鶴、燈籠及掛草帽)、鋪壇、齋戒。
十月初一:長江請水,穿戴道袍以鼓樂法事到饒河月波門碼頭請水。
十月初二:發文(向各路神仙菩薩發邀請)、鑒醮。
十月初三:五更接聖、凌晨起開始拜壽,全村及縣城與周邊縣市鎮的善男信女蜂擁而至,爭先恐後,頂禮膜拜。道士則是在這一天以褥告形式,宣讀全村老小的生庚八字以佑。
十月初四:食相、鑽關(本村15歲以下小孩鑽特設的關隘,以求免災祛難)。
十月初五:作安典、跑太事(由法師排扎小龍,挨家挨戶作平安太平的法典)。
十月初六:十送,即將請來的各路神仙、菩薩送走;然後送佑,就是抬菩薩巡遊。巡遊時,將事前紮好的龍船、鳳船、皇船、皇亭、涼傘掌扇、紙人紙馬及金剛鑾駕、四季時魚、各種典故的肩輿(俗稱節節高)隨行,活動結束禮儀。

基本特徵

廟會主要特點:管驛前村的廟會形式簡單,內容多是酬神、祈福、驅疫,且並不專注於盛大的商貿活動的交流,而是比較接近古舊的祭祀風氣,關鍵在於儀式的內容和作用、游神活動的籌備和施行等方面。風格上是簡單,古老,沒有太多市儈氣息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