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花海

鄱陽湖花海

鄱陽湖花海,受降雨偏少、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影響,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出現嚴重低枯水位,鄱陽湖廬山站水位僅為8.19米。

2013年11月5日,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大沔池附近的鄱陽湖畔拍攝的蓼受降雨偏少、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影響,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出現嚴重低枯水位,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在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大沔池及印山附近的鄱陽湖灘出現了蓼子花海草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湖花海
  • 所屬流域:鄱陽湖
  • 所在地區: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
  • 花海花類:蓼子花
  • 形成原因:鄱陽湖進入枯水期
  • 形成時間:初冬
形成原因,鄱湖概況,花海盛景,嚴重枯水,其他相關報導,

形成原因

由於鄱陽湖進入枯水期,加上乾旱少雨持續時間長。鄱陽湖美麗的蓼子草花競相開放,再加上前段時間持續充足的光照,蓼子草花迅速進入盛花期,出現百年不遇的花海奇觀。
鄱陽湖花海鄱陽湖花海

鄱湖概況

鄱陽湖又稱鄱湖,是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中國第二大湖,位於江西省北部、長江南岸部。“浩渺鄱湖水戒遙槳接天,波翻浪涌競爭先;連江通海胸懷廣,滋養生靈歲復年”,鄱陽湖上承贛、撫、信、饒、修五河之水,下接長江。豐水季節浪涌波騰,浩瀚萬頃,水天相連;枯水季節水落灘出,野草豐茂,蘆葦叢叢。
鄱陽湖花海

花海盛景

江西鄱陽湖受枯水期大幅提前影響,連片裸露的鄱陽湖底出現了難得一見的蓼子花海奇觀。鄱湖人余亞飛詩稱:“秋冬水退暖如春,裸露洲灘顏色新;蓼子花開繁似海,紫紅一片景迷人。”在鄱陽湖畔印山、都昌大沔池、姑塘鄉等水域,成片的蓼子花競相綻放,將廣袤的濕地草洲分割成兩半,形成了綿延數公里的花帶,如同粉紅的腰帶纏繞著鄱陽碑才慨湖。一條條彎曲的“小河溝”又從蓼子花叢中靜謐流淌而過,綠色、紅色格漿辨、水色天然構成一幅迷人的風景畫。一個個遊人點綴其間,或拍照或露營,歡聲笑語,暖陽下盡享花之芬芳。真可謂是奼紫嫣紅一阿戲境燥片海,一抹翠嫩俏其中。
鄱陽湖花海鄱陽湖花海

嚴重枯水

受降雨偏少、上游來水減少等因素影響,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出現嚴重低枯水位,鄱陽湖星子站水位僅為8.19米。根據水文部門公布的氣象降雨趨勢分析,預計江西未來7天無明顯降雨,水位、流量仍呈下降趨勢,2013年11月2日鄱陽湖水位降至極枯水位8米。據介紹,2013年鄱陽湖這種低水位出現的時間比往年前移了2個月全習左右,且水位下降速度快於常年。

其他相關報導

鄱陽湖重點流域其他相關報導

  
江豚種群數量不足百頭
新華社南昌槓促市禁8月26日電(記者袁慧晶、程迪)記者26日從江西省山江湖辦獲悉,據觀測情況顯示,鄱陽湖重點流域廬山水域和龍口水域觀測到的江豚種群數量不足百頭。
根據近日發布的鄱陽湖第二次科學考察報告,歷史上鄱陽湖江豚的分布區,主要在湖口鞋山附近水域、星子至老爺廟水域都昌大小磯山和朱袍山附近水域、吳城至老爺廟水域、鄱陽縣龍口水域和餘干康山水域,且從1997年至今,未發生重大改變。
參與此次科考的南昌大學生命科學研究院教授吳小平分析說,此次公布的是在兩個江豚主要棲息地在一段時間內一定範圍內觀測到的江豚數量,並不是整個鄱陽湖流域的江豚數量,所以不能作為鄱陽湖重點流域江豚數量銳減的證據。
記者了解到,由於長江流域水體污染加劇,人類肆意採挖江砂,非法使用漁具等原因,給長江江豚的生存和繁育帶來一定影響,近20年來種群數量快速衰減。鄱陽湖是長江江豚重要的棲息地,經過多年保護,江豚的數量比較穩定。江西省漁政局監測數據顯示,近幾年,鄱陽湖流域的江豚數量穩定在450頭左右。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500萬年,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屬中國二級保護動物,數量不足千頭,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
“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
2014年12月30日,隨著湖鄱陽湖由於水位持續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多寶鄉鄱陽湖底的明代石橋露出水面多寶鄉鄱陽湖底的明代石橋露出水面
千眼橋建於明崇禎年間,這座距今400多年的石橋,為中國最長的湖中古木石橋。由於鄱陽湖進入枯水期,這座古石橋終於露出了其“廬山真面目” 。
千眼橋位於都昌多寶西山蔣公嶺腳下的鄱陽湖水底,屬於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930米,寬1 . 2米,長條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因為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 ,也稱“千孔橋” 。自古以來,都昌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是必經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酷說主往苦不堪言。明崇禎四年,為官都昌的錢啟忠領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在此橫跨江流,建造此橋,故又名錢公橋。從此,千眼橋成了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
千眼橋千眼橋
長江江豚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500萬年,被譽為長江生態的“活化石”和“水中大熊貓”,屬中國二級保護動物,數量不足千頭,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幹流以及洞庭湖鄱陽湖等水域。
“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
2014年12月30日,隨著湖鄱陽湖由於水位持續下降近8米,一座建造於明崇禎四年間(1631年),距今近400年的“千眼”古石橋露出水面,橋身全部由花崗石製成,總長2930米,被譽為“全國最長的湖中石橋”。
多寶鄉鄱陽湖底的明代石橋露出水面多寶鄉鄱陽湖底的明代石橋露出水面
千眼橋建於明崇禎年間,這座距今400多年的石橋,為中國最長的湖中古木石橋。由於鄱陽湖進入枯水期,這座古石橋終於露出了其“廬山真面目” 。
千眼橋位於都昌多寶西山蔣公嶺腳下的鄱陽湖水底,屬於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橋長2930米,寬1 . 2米,長條花崗石鋪成橋面,松木大柱立於湖泥中支撐橋面。因為泄洪孔共983個,故得名為“千眼橋” ,也稱“千孔橋” 。自古以來,都昌至星子、廬山去潯陽,翻蔣公嶺,過鄱陽湖是必經之路,夏季漲水有船可渡,冬季枯水則要蹚水踏泥跨湖,北風凜冽,涉水者往往苦不堪言。明崇禎四年,為官都昌的錢啟忠領倡捐俸集資,歷時五年,在此橫跨江流,建造此橋,故又名錢公橋。從此,千眼橋成了都昌、星子兩縣沿湖民眾便捷往來的要道。
千眼橋千眼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