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冰期

李四光確認的我國第四紀的一個冰期。

李四光在最初的研究中發現我國第四紀有三個冰期,按從早到晚順序分別定名為鄱陽冰期、大姑冰期、廬山冰期。後來的研究中又發現還有第四個冰期:大理冰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鄱陽冰期
  • 所屬學科:地理學
  • 所屬領域:地質學
  • 套用領域:地質構造
其中最早的鄱陽冰期因以鄱陽湖畔的泥礫為主要證據而得名。
鄱陽冰期的冰磧物在長江下游見於廬山外圍的鄱陽湖附近以及九江至南昌一帶的冰水礫石層。鄱陽冰期遺蹟在地表保存較少,常為後期沉積物所覆蓋,多被推擠或掩埋。近期發現的遺蹟多為建築工地鑽孔揭露。
從殘留遺蹟的分布來看,鄱陽冰期屬於一次規模較大的山麓冰泛。冰磧物為半成岩化礫石狀的絳紫、灰白或雜色泥礫及冰水沉積,因受後期推動或構造變動影響而發生華僑、斷裂或沖斷等,風化也很深。
這一冰期在珠穆朗瑪峰地區稱希夏邦馬冰期;在華北山區稱管坨嶺冰期,在華北平原可能相當於第二冰期;在雲南元謀稱馬頭山冰期;在陝西藍田稱公王嶺冰期。
此時開始有黃土沉積,即相當於午城黃土時期。
總之,這一冰期的冰磧物是被確認普遍存在的,但因冰期發生的時代較老,遺蹟多遭破壞,或被埋覆,故有關這次冰期的性質特點研究仍較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