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阿伽色

鄰阿伽色

指虛空界之色。又名鄰礙色。即接鄰阿伽之色,或鄰近有礙物質之阿伽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鄰阿伽色
  • 外文名:梵agha-sa^mantaka
  • 出處:佛教術語
  • 釋義:虛空界之色
佛教術語:【鄰阿伽色】(梵agha-sa^mantaka)
‘阿伽’(agha)有三義,其一是‘闇’;其二為極礙,指積集有形的物質,即粗雜的色法;其三為無礙,指無形的、微細的色法。玄奘譯《俱舍論》卷一︰‘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
此中,關於‘阿伽’之語意,及‘鄰阿伽色’之所指,共有三種說法。第一說出自《俱舍論頌》的‘空界謂竅隙,傳說是明闇。’其意為︰空界(即竅隙)系以夜之闇、晝之明為體。其所以稱此空界為鄰阿伽色,可能是因為梵語agha,含有‘闇’的意思,亦即說它是鄰接於‘闇’之色。
在真諦譯《俱舍釋論》卷一中,此第一說之譯文為(大正29·167a)︰‘無有竅穴離光闇可見故,是故彼言空界。唯光闇為性,晝夜為位。此空界說名鄰礙色。’而前述玄奘譯的‘鄰阿伽’一語,在稱友《俱舍論疏》(sphut!a^rtha^ abhidharma-kos/a-vya^khya^)記為‘agha-sa^mantaka’,藏譯《俱舍論》則記為‘thogs-pah!I n~e-bah!I h!khor-gyi gzugs’(鄰阿伽色)。
前引之第二說,則是根據梵語agha含有‘障礙’之語意而來。此中之agha,系指有質礙之物質(色)。謂空界之色與有質礙之物質(阿伽)相鄰,故稱為鄰阿伽色。真諦譯此第二說為(大正29·167a)︰‘彼說礙色者,謂聚集中,色最易變壞故,光闇與礙色相鄰,故名鄰礙色。’
第三說系將‘阿伽’解為‘無礙’。即空界之色(阿伽),與其他有礙物質相鄰,故稱鄰阿伽色。亦即指鄰近有礙物質之阿伽色。真諦譯此第三說為(大正29·167a)︰‘復有餘師釋︰此亦是礙他,於此無礙故,與余色相鄰。’藏譯《俱舍論》將此第三說中的‘鄰阿伽’,譯為‘thogs-med n~e-h!khor’(鄰無礙)。
關於‘阿伽’一語,具有‘極礙’、‘無礙’之正反二義,《玄應音義》卷二十四雲‘阿伽︰伽,此雲礙;阿,有二義,或言無,或雲極。猶含兩釋,故立本名也。’然而說agha含有‘礙’的意思,是因為agha的語根為agh(意為‘惡’),因此《玄應音義》的解釋是不正確的。若根據前述藏譯《俱舍論》所載,則第三說與第二說之‘阿伽’,其原語並不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