轄地
轄地相當於今天的鄰水、大竹、墊江等縣地。
資源
鄰州的轄地是川東平行嶺谷地帶,是一個集4條平行山脈、丘陵、河流、槽谷、平壩等多種獨特地理環境的地區,有豐富的關乎當時國計民生和國家戰略的礦產資源如鹽、鐵、煤炭、天然氣等。至今,鄰水縣、大竹縣、墊江縣仍保留有大量的生產官鹽的作坊和官鐵的鐵廠遺蹟。此外,鄰州還盛產美酒、醪糟、夏麻布、竹製品,這些鄰州特產都曾被官家作為進貢的物品選送進皇宮。
交通
古代鄰州交通十分發達,據考究至少有三條官道在鄰州交輻,即:南北方向有兩條,第一條是黔地和重慶通往長安的官道,經長壽沿鄰水河和渠江支流銅缽河北上連線達州、金州(今安康)並連通京城長安、洛陽;第二條是著名的專為楊貴妃開鑿的荔枝古道,由涪陵入墊江穿越明月山進入鄰州,再穿越銅鑼山經大竹縣城沿渠江支流東柳河北上連線當時的宕渠郡、巴州、漢中(梁州、山南西道首府)並連通京城長安;第三條是東西方向的封門古道,起點是長江邊的忠州港,經墊江進入鄰州,連線蜀中地區各個時期的省會城市如成都、梓州(宋代川峽四路之一、治所在今三台縣)、閬中(巴國首都、清朝前期四川省會)等城市,大致是今天的滬蓉高速線路。另外鄰州城還有一條水路通往重慶,即沿鄰水河南下連線長江邊的長壽港、涪陵港、重慶港等港口城市,歷來舟楫雲集、船來船往,十分繁華。
歷史
鄰州鹽鐵資源豐富,有儲鹽豐富的臥牛鹽井(今大竹縣石子鎮鹽井壩)、官井灣鹽井(今鄰水縣興仁鎮古鄰村)、鹽井溝古鹽井(今大竹縣童家鎮鹽溪村)和鐵廠溝鑄鐵作坊(今鄰水縣冷家鄉、龍安鎮、太和鄉銅鑼山脈深處均有分布)等遺蹟。
先秦時期為巴人(古賨人)的聚居地。
秦漢時期為巴郡宕渠縣轄地。
自兩晉至南齊並為夷獠所據。
南朝梁大同三年(537),析宕渠縣始置鄰州,轄鄰山、容川二郡,鄰山郡治金城,轄
鄰山縣、鄰水縣(寄理鄰州城);容川郡轄墊江縣(縣治今桂溪鎮)。
西魏廢帝時,撤鄰州入渠州,置鄰山郡,轄鄰山、鄰水二縣,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析臨江縣地復置墊江縣,屬容川郡。北周天和二年(567年),改墊江縣名為魏安縣。
隋
開皇元年(581),鄰水縣駐地由原鄰州城移至岳池溪(今鄰水縣城北鎮關門石)。三年(583),鄰山郡、容川郡省入渠州,鄰山縣省入鄰水縣,鄰水、魏安俱屬渠州。十八年(598年),魏安縣復名墊江縣。
大業三年(607),改渠州為宕渠郡,鄰水縣、墊江縣屬之。
唐
武德元年(618),廢宕渠郡復置渠州,改鄰水縣為潾水縣,屬渠州。是年,又分潾水、墊江縣地置潾山、鹽泉二縣,設定潾州。二年(619),鄰水縣駐地由岳池溪移至今理(今鄰水縣鼎屏鎮)。八年(625)潾州廢入渠州,鹽泉縣省入鄰山縣,墊江縣改屬臨州(今忠縣)。久視元年(700年)析宕渠之東界置大竹縣,屬蓬州 。
天寶元年(742),改渠州為潾山郡。至德元年(756年)大竹縣改屬潾山郡。乾元元年(758),更潾山郡為渠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寶曆元年(825),潾水縣、大竹縣併入潾山縣,大中元年(847),復置潾水縣、大竹縣。
公元907年
王建在成都稱帝,復置潾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公元934年,改潾州為渠州,仍轄潾水縣、潾山縣、大竹縣。
北宋
乾德二年(964),宋太祖征服四川,改潾水縣、潾山縣為鄰水縣、鄰山縣,鄰水、大竹、鄰山三縣具屬渠州。
乾德三年(965)鄰山移縣治故鄰州城(今鄰水縣興仁鎮),
乾德四年(966)鄰水移縣治昆樓鎮(今鄰水縣城南鎮)。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渠州分置
廣安軍。宋鹹平四年(1001),三縣俱屬梓州路渠州。景佑三年(1036年)大竹縣省入流江縣(今渠縣) ,紹興三年(1133年)復置大竹縣 。重和元年(1118)升梓州路為潼川府路,三縣俱屬潼川府路渠州。
元至元二十年(1283),鄰水、鄰山二縣因編戶不足而併入大竹縣,改名鄰水鎮、鄰山鎮,屬四川行省順慶路渠州。置廣安府,府治渠江縣,領渠江、岳池二縣。
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改廣安府為廣安州,隸順慶府,領渠江、岳池二縣。洪武九年(1376年)撤渠州,改流江縣置渠縣,廣安州增領渠縣、大竹二縣。洪武十年(1377),廢渠江縣,其地併入廣安州,州領岳池、渠縣、大竹三縣。
成化元年(1465),析大竹縣南復置鄰水縣。二年(1466),在今鼎屏鎮建鄰水縣治。鄰水、大竹俱隸順慶府廣安州 。
公元1644年,
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定國號為大西。1646年,清滅大西政權。
清
順治四年(1647),清軍滅大西政權,廣安州歸入清朝版圖。但州城尚為人所據,治地遷於來蘇寨。順治八年(1651),治地由來蘇寨遷竹山寨。順治十七年(1660)鄰水縣、大竹縣、渠縣、廣安州屬川北道順慶府。康熙四年(1665),廣安州治地遷回濃洄鎮,領岳池、渠縣、大竹、鄰水四縣。七年(1668),廢岳池縣,其地併入廣安州,其餘三縣劃屬順慶府,州遂為不領縣的散州。嘉慶七年(1802),改達州為綏定府。嘉慶十九年(1814年),大竹、渠縣改屬綏定府。宣統三年(1911),蜀北民軍占領州城,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宣布廣安州脫離清政府,作為軍政府駐地。
中華民國元年(1912),撤“大漢蜀北軍政府”,廣安州隸川北宣尉使署。民國二年(1913),改廣安州為廣安縣,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隸川北道。撤綏定府,渠縣、大竹直屬川東道。民國三年(1914年),川北道改為嘉陵道,廣安縣、鄰水縣、岳池縣隨屬之。川東道改稱東川道,渠縣、大竹縣屬之。民國五年(1916年),大竹護國軍一度宣布大竹獨立。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川政統一,四川省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大竹、廣安、鄰水、渠縣屬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區(區治大竹)。岳池縣、武勝縣屬四川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區治南充)。
1949年12月,大竹、鄰水、廣安、渠縣、墊江、梁山屬
川東行署區的
大竹專區。1953年3月,大竹專區撤銷,鄰水縣、大竹縣改屬
川北行署區的
達縣專區(1968年改稱地區),墊江縣劃歸涪陵專區;廣安縣劃歸南充專區;梁平縣劃歸萬縣專區。1993年7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安地區,鄰水劃屬廣安地區。達縣地區更名為
達川地區。1998年,廣安撤地設市,鄰水縣屬
廣安市。1999年6月20日,撤銷達川地區,設立地級達州市,渠縣、大竹縣屬達州市。
文化
唐朝的大詩人杜甫、宋朝的大詩人陸游和范成大都曾經到過鄰州,並由此寫下了許多著名的詩篇,如杜甫的《山寺》、陸游的<<鄰山縣道上作>>、范成大的<<鄰山縣>>。
山脈
古鄰州境內有四座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脈,屬於大巴山余脈川東褶皺山系的一部份,自西向東分別是華鎣山(古宕渠山)、銅鑼山(古鄰山)、明月山(古容山)、精華山(古梁山)。四座山脈背斜經流水不斷侵蝕形成四個槽谷地區。古老的鄰州文明就是在這四山三槽中孕育和發展起來的。
河流
四座山之間的三個槽形谷地,有三條主要流,分別是:東槽的高灘河,中槽的大鄰水(今大洪河),西槽的御臨河(古代叫小鄰水)。
高灘河:發源於梁平縣,在高安鎮與其他兩條河交匯,經長壽區注入長江。
大鄰水:或稱浧水(今大洪河、東溪),因發源於鄰山山脈(今銅鑼山)而得名,流經周家、高明、石子、四合(鄰山故城)、護鄰、興仁、豐禾等經渝北區大洪崗注入長江。《四川通志》卷二十四:浧水在縣東,《寰宇記》在鄰山縣東二十步自忠州清水縣界流入即東流溪(東溪)也。
御臨河:古代叫小鄰水,因傳明朝建文皇帝避難於此而得名,流經清水、廟壩、歐家、太和、龍安、冷家、合流、壇同、在子中鄉穿越銅鑼山進入中槽,再南向經渝北區大洪崗注入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