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貞文

鄭貞文

鄭貞文化學家、編譯家、教育家。為傳播近代科學知識和發展教育事業作出了貢獻。並熱心學術團體工作、獻身編輯出版事業,在統一化學名詞方面做了奠基性工作。

基本介紹

  • 本名:鄭貞文
  • 出生地福建長樂縣
  • 出生時間:1891年
  • 去世時間:1969年
人物生平,人物成就,主要論著,

人物生平

鄭貞文(1891年—1969年) 字幼坡,號心南,福建長樂縣人。1891年3月2日出生於福州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12歲時考取秀才,15歲赴日本留學。1909年他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1915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攻讀理論化學,1918年畢業,獲理學士學位。該校教授片山正夫稱讚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
在日本留學期間,鄭貞文與帝國大學的同學周昌壽、羅鼎等人一起,參考了多部英文、日文辭典,編成一部《綜合英漢大辭典》,後經黃士復、江鐵等人修訂,由商務印書館出版。該書共收入單詞、複合詞、外來語13萬條、成語7萬多條,內容豐富,編排得當,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918年秋,鄭貞文於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後,應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張元濟之聘,到該所任編輯,1919年任編譯所理化部主任,負責主持化學及其它自然科學圖書的編審工作。
1920年10月,愛國華僑陳嘉庚到上海召開廈門大學第一屆董事會,選出鄧萃英為校長,並邀請鄭貞文任教務長,負責廈門大學的籌備工作。鄭貞文在集美與陳嘉庚先生毗鄰而居,曾共同對校舍建造及部、科設定等悉心籌劃。1921年4月,廈門大學成立,分師範部和商學部,師範部又分文、理科。5月初,鄧萃英校長辭職,陳嘉庚聘鄭貞文為代理校長。不久林文慶任校長,鄭貞文任教務主任兼秘書長,負責處理日常事務。1921年8月,鄭貞文離開廈大,仍回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32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編譯館,辛樹幟任館長,鄭貞文被聘為專任編審兼自然科學部主任和譯名審查委員會主任。1932年底,鄭貞文回鄉任福建省教育廳長,前後10年多,致力於發展家鄉的教育事業,使當時福建省教育落後的面貌有所改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鄭貞文任省政協委員、省文史館館員和對台廣播組編審。他雖年老多病,仍盡心致力於文史資料研究和對台宣傳工作。
鄭貞文除了從事地方文史資料蒐集和整理外,還關心全國政協的文史資料工作。1963年,當他看到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徵集文教稿件時,便選擇了“上海商務印書館”和“王雲五”兩個題目,經過多方收集資料和回憶,撰寫了當年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以及有關王雲五、張元濟、高夢旦等人情況的珍貴史料。他先後在《光明日報》、《文匯報》和《文史資料選輯》等報刊上發表過《鄭成功收復台灣》、《榴花夢與鏡中夢》和《國民黨的反共特種教育》等文章,他還撰寫和編審了不少對台宣傳的廣播文稿,熱情宣傳祖國建設大好形勢,努力爭取台灣早日回歸大陸,為祖國統一大業貢獻了力量。
“文化大革命”中,鄭貞文幾經折磨,因患腎臟病於1969年11月24日在福州逝世,享年78歲。
1891年 3月2日出生於福建省長樂縣。
1911年 任福建教育部專門科科長和三牧堂高等學堂教務長。
1915年 考入日本東北帝國大學,學習理論化學。
1918年 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在商務印書館先後任編輯、理化部主任。
1920—1921年 任廈門大學教務長、代理校長。
1921年 秋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工作。
1932年6月 被聘為國立編譯館專任編審;8月中國化學會成立,被選為首屆理事,連任至1937年第五屆。
1932—1943年 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
1953年 任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並主編《小鳴》雜誌。
1965年 福建歷史學會發起人,並被選為學會理事。
1969年11月24日 在福州逝世。

人物成就

傳播近代科學知識
商務印書館是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由夏瑞芳、鮑成思等人在上海集資創辦的我國當時最大的出版印刷公司,以出版各類教科書、科學叢書和《東方雜誌》、《教育雜誌》等書刊著名,對推進我國近代科學、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較大。其間,大量書刊的編譯、審閱工作,是由商務印書館的編譯所來完成的。
鄭貞文在商務印書館編譯所任職期間,勤奮治學,廣為涉獵,翻譯和編著了多種自然科學著作,積極將近代科學知識向國內廣為傳播,內容涉及數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動物學、植物學、氣象學等多種學科。這些書籍,對二三十年代我國自然科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起了較大作用。特別是鄭貞文寫過一篇名為《愛之光》的科學戲劇作品,用通俗有趣的形式,介紹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劇中有4個人物:一個是“理學博士”,另一個是“泰漠”,即英文time的譯音(也就是時間),還有一個叫“石佩茹”(女),即Space的譯音,最後一個是光神。描寫從前把時、空理解為絕對無關的理學博士,在光神揭開了泰謨和石佩茹的衣紗後,使觀眾對時間、空間的相對關係恍然大悟,這種用戲劇的形式宣傳科學、普及科學的嘗試,頗具匠心。
商務編譯所成立初期,以編輯國小教科書為主。鄭貞文任職後,轉為側重中學教科書的編輯。為了適應當時各中等學校教學需要,他除組織理化教科書的選編外,還親自編寫一系列中學化學教科書,特別是1929年出版的新時代高中教科書《化學》是我國化學家自編的第一本高中化學教科書。該書提綱挈領,深淺適度,循序漸進,深受中學師生歡迎。該書出版後,風行全國,連續再版多次,成為三四十年代我國廣泛使用的高中化學教材之一。
鄭貞文還主編了《學藝》、《百科》、《少年自然科學》等叢書。這些叢書,內容豐富、深淺依讀者層次而定,很受歡迎。他編著的《人》、《自然界和生物》、《火和爆發》、《化學與我們》等書,深入淺出,趣味盎然,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便於讀者理解和體會。鄭貞文主編的《少年自然科學叢書》,全書共12編,幾乎包括了近代自然科學的各個領域,不僅內容豐富、體裁新穎,而且文筆流暢、敘述生動,是當時流行頗廣的一套青少年科技讀物。
為統一化學名詞做出貢獻
自19世紀近代化學傳入中國以來,化學各詞的中文譯名,一直是一個重要而複雜的問題。我國近代化學先驅徐壽及化學界前輩俞同奎、虞和欽、杜亞泉等曾對化學名詞的譯音做過一些工作,並提出過有關命名草案,但尚不夠系統,有些譯法尚不成熟,未能廣泛推行。
鄭貞文在日本留學期間,就開始注意化學名詞的命名問題,回國後更對此做了較系統的研究。他蒐集了許多結構已定、且有代表性的化合物,擬定了百餘條規則,以中國原有文字為主,或採用中國文字的特點,另創新字。在他的專著《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中,除繼承徐壽所定的部分命名外,還有所發展。他按照元素的物理狀態,將氣態元素加“氣”字頭,液態加“氵”的部首,非金屬元素加“石”字旁,金屬元素加“釒”字旁以示區別。在他所著的《有機化學命名草案》中,針對有機化學中名詞複雜、譯音冗長的特點,摒棄了單純譯音方式,以自創新字為原則。選用新字的部首,如“艹”、“火”、“酉”、“月”等,這種方法可以拼成成千上萬種有機化合物所用的化學名詞,將錯綜複雜的外國有機化學名詞,譯成統一的中文用語。這是鄭貞文的一大創造。李喬苹1926年所撰的《有機化學工業》一書,是我國採用這種新法譯名後的第一部著作。
1932年6月,南京國民政府成立編譯館,該館成立了化學譯名審查委員會,由教育部聘鄭貞文任主任委員,負責起草化學譯名草案。
鄭貞文根據他多年對化學譯名研究的成果,寫成了《化學命名原則》(草案)。1932年8月,在南京中國化學會成立大會上,進行了討論修訂,同年11月由教育部公布實施。1937年該草案修訂過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化學會化學名詞審查小組對《化學命名原則》組織了修改,呈請文化教育委員會核准,改稱《化學物質命名原則》,於1951年公布實施。鄭貞文對我國化學名詞的健全和系統化,以及由此對教學與科研所起的作用,功不可沒。
為蒐集中國古籍做出貢獻
精選中國古代善本的珍貴書籍影印行世,是商務印書館的重要業務之一。有些古籍珍本,在中國久已失傳,而在日本卻有收藏。
1928年10月,中華學藝社第5次學術視察團前往日本,出席日本學術協會第四屆大會。著名版本家、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張元濟以學藝社名譽社員名義,鄭貞文以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中國委員的名義,同時赴日本訪求散佚其地的我國孤本、善本古書。
他們到日本東京各著名公、私立圖書館,翻閱了大量的中國古籍珍藏。當時,中國駐日本公使汪榮寶和宮內省接洽,張元濟、鄭貞文曾為此進入日本皇室圖書館查閱其中珍藏的漢籍。
張元濟側重經、史、子、集,鄭貞文側重古代文藝、小說方面。在日居留3個多月,精選並拍攝了中國宋、元、明等時代的珍貴古書46種,如《宋刊論語註疏》、《宋刊平齋文集》、《元刊全相平話》、《明刊醒世恆言》、《明刊古今小說》、《影本鈔本群經音辨》等。他們將所拍各書的底片帶回上海,由商務印書館照相部修整擴大後,作為中華學藝社《輯印古書》陸續出版。該館又從中選采影印,與我國原有殘缺不全的一些古籍分別配成全套印行,對保存和留傳中國古籍做出了重要貢獻。
鄭貞文與張元濟這次赴日本,不僅影印了我國已經佚失的古籍數千冊,同時還獲得了中國科技史上最有價值的《周易參同契》和《天工開物》兩書,這使鄭貞文喜出望外,視若珍寶,由此引起了他研究中國化學史的興趣。他閱讀了大量的中國古籍,蒐集了《周易參同契》的各種不同版本達17種之多,並以現代化學的觀點解釋和闡明魏伯陽、葛洪等中國古代煉丹家及煉丹術與化學的關係。他用了3年多的時間,寫出了一部《中國化學史》專著。遺憾的是,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商務印書館編譯所印刷廠及鄭貞文住處的書稿、校樣和副本全被日軍炮火焚毀,化為灰燼。這是鄭貞文一生中的一大憾事,也是我國化學史界的一大損失。
熱心學術團體工作
鄭貞文一生參加過不少學術團體,與他關係最密切並作出較大貢獻的是中華學藝社和中國化學會。
中華學藝社是1916年我國留日學生在東京創立的學術團體,其宗旨是:“研究真理,昌明藝術,交換知識,促進文化”。中華學藝社原名“丙辰學社”,鄭貞文是該社發起人之一,郭沫若是該社社員,蔡元培、范源濂、梁啓超等為該社名譽社員。該社1917年創刊《學藝雜誌》,發表研究成果及介紹東西方科學文化。
鄭貞文在中華學藝社,擔任總幹事和編輯主任多年,對社務和刊物出版工作頗多貢獻。1918年,因絕大多數社員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與日本軍閥締結中日軍事協定,輟學回國,社務停頓。1920年,在北京和上海的社友推舉鄭貞文為臨時總幹事,組織恢復社務。他當即與商務印書館協商,將《學藝雜誌》改為月刊,由學藝社負責編輯供稿,歸商務印書館排印發行。學藝社同仁公推陳承澤和鄭貞文為編輯主任(陳負責社會科學,鄭負責自然科學),於是《學藝雜誌》第2卷第1期於1920年4月繼續出版。
《學藝雜誌》內容豐富,版面活躍,包括文科、理科、哲學、政治等,既有科學、藝術方面的論文,又有詩歌、小說、繪畫、雜談等,流傳頗廣。鄭貞文還親自為刊物撰寫了許多不同學科、多種類型的文章,如《科學之體系》、《最近自然觀之批判》、《學術界的新要求》、《原物》、《電學》、《周期律說》、《康德之天體論》等。由此可見鄭貞文工作之勤奮和學問之淵博。
學藝社除編輯刊物外,還出有《學藝論文集》、《學藝叢書》、《學藝彙刊》、《文藝叢書》和《輯印古書》等,這些均有賴於鄭貞文得力的組織領導。由於他在推進會務中成績顯著,1923年丙辰社改名中華學藝社,重新改選時,鄭貞文以最多的票數連任總幹事。
1932年成立的中國化學會,是我國成立較早、影響較大的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之一。鄭貞文是該會的發起人之一,曾任該會第一至五屆(1932—1937年)理事和《中國化學會志》創刊時的總經理及名詞委員會委員。他還創建了中國化學會福州分會,並任該會會長多年。
鄭貞文早在上海工作期間,就是上海自然科學研究所的籌辦人和大學叢書委員會委員,在支持科學研究和促進高等院校教學等方面起過不少作用,例如丁緒賢的《化學史通考》等大學叢書,就是在鄭貞文的支持和促進下,在商務印書館得到出版和再版的。
為發展福建教育事業做過奠基性工作
鄭貞文抱著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願望,始終熱愛科學、熱愛教育事業。20年代,鄭貞文為創建廈門大學做了許多工作。他曾4次出席在上海、太原、南京、廣州召開的全國各省教育聯合會。1928年,鄭貞文、竺可禎、秉志等3人以自然科學專家委員會資格出席了南京國民政府大學院召開的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
1932年底,鄭貞文回到家鄉擔任福建省教育廳廳長,歷時11年。
在鄭貞文任職之前,福建教職員中常有欠薪現象,各學校多有門戶之見,教學水平不高。他任職後,對學校進行了整頓,並擬定了發展福建教育事業的計畫,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
1.儘量設法籌還欠薪
規定每月按時發薪,使學校教職員工安心工作。
2.提倡國語
規定教師不得用本地方言向學生授課。
3.對教師實行聘任制
規定各類學校教師任職資格和條件,由各地選聘,報教育廳核准後,傳送聘書。
4.開辦教師補習班和培訓班
開辦教師補習班和培訓班,以提高教師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5.聘請外地專家、學者到閩講學
聘請外地專家、學者到閩講學,以加強學術交流,提高本地教學水平。
6.舉辦高中會考
提高高中學生水平,以增加高中畢業生考入全國第一流大專院校的比例。
7.創辦福建科學館(1933年)
館內備有儀器、設備,派專人進行指導。一方面供中學生做科學實驗;另一方面供部分科研人員進行科學研究。這在促進教學、科研工作和培養人才方面,起了良好的作用。
8.設定清寒學生獎學金
使家境貧困的優秀學生能得到深造的機會。
9.在抗戰期間堅持上課
在抗戰期間,組織一些沿海學校遷往山區,堅持上課。同時設立民眾教育班,以期在民眾中消滅文盲。
10.培養專門人才
加強體育、音樂、護士等專科學校和農學、醫學等院校的師資力量,以培養更多的專門人才。
通過以上措施,福建省教育面貌大有改觀,教學質量日益提高,漸與京、津、滬等地區同躋身於全國先進行列,迄今不衰,這和鄭貞文當年做的基礎工作是分不開的。

主要論著

1 鄭貞文.營養化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
2 鄭貞文.周期律說.學藝雜誌,1917,1(1):111—130.1(2):7194.
3 鄭貞文.原物.學藝雜誌,1918,1(3):39—57.
4 鄭貞文.化學命名說略.學藝雜誌,1919,1(4):36—48.
5 鄭貞文.無機化學命名草案.上海:商務印書館,1920.
6 鄭貞文.電學.學藝雜誌,1920,2(1):110.
7 鄭貞文.科學之體系.學藝雜誌,1920,2(6):121.
8 鄭貞文.有機化學命名之討論.學藝雜誌,1920,2(6):59—74.
9 鄭貞文.原味.學藝雜誌,1922,4(1):8—20.
10 鄭貞文.二十年來化學的新進展.東方雜誌,1924,21(12):8—24.
11 心南.康德之天體論.學藝雜誌,1924,6(5):1—7.
12 心南.化學小史.學藝雜誌,1928,9(3):1—6.
13 鄭貞文、周昌壽等主編.綜合英漢大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8.
14 鄭貞文.有機化學概要.上海:商務印書館,1932.
15 鄭貞文等.化學命名原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
16 鄭貞文等.自然科學辭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17 鄭貞文.閩賢事略初稿.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18 鄭貞文譯.化學本論(片山正夫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
19 鄭貞文.論國防化學.讀書通訊,1942,41:7—8.
20 鄭貞文.我所知道的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文史資料選輯(第五十三輯),1964:140—165.
21鄭貞文.在福建教育廳任職的回憶.福建文史資料(第十二輯),1986:1—3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