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荻溪

鄭荻溪

鄭荻溪,蘇州相城區太平橋人,蘇州工藝美院畢業,美協會員。著有《唐詩宋詞扇畫集》、《古鎮印像》、《大風,傳承》,傳略入編《當代中國青年書畫家大典》《中國青年藝術家傳集》,由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國香港美術家協會會員,上海張大千研究會會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荻溪概述  
  • 籍貫:蘇州相城區太平橋
  • 號  :平庵
  • 畢業院校:蘇州工藝美院
個人簡介,個人榮譽,人物生平,博友贈畫——聽幽蘭,

個人簡介

鄭荻溪(原名鄭偉),號平庵,齋號玉磬山房,梵摩精舍主人。蘇州相城區太平橋人(書法篆刻家愛新覺羅.曼翁先生治印並賜號:太平橋人),蘇州工藝美院畢業,美協會員。

個人榮譽

2008年參與搜狐中國書畫家網路展,網易中國書畫大展並賑災義賣活動。
2009年獲蘇州市美術新人獎。
2010年受大風堂繪畫影響,受教於葉名佩先生,並隨聶振文先生遊學,研習張大千繪畫藝術至今。
2012年入展省迎十八大書畫展。
2013年參展海峽兩岸書畫藝術交流會並獲金獎,作品多次被《美術界》《中國書畫博覽》《中國美術》《河北書畫》《江南話》等報刊雜誌,散文集介紹,麗州書畫社,揚州玉龍畫院特聘畫家。
2013年參展海峽兩岸書畫藝術交流會並獲金獎。2014年紀念張大千先生誕辰115周年,參展《大風堂再傳或傳人書畫作品展》於上海、四川、台北,作品在亞特蘭大The Great Gatsby畫廊巡展兼拍賣,同年於日本京都舉辦《懷袖雅物 江南蘇扇》扇面展。
吳門中國畫研究會成員。
張大千繪畫藝術研究院會員。

人物生平

古意今情:鄭荻溪的“三千大千”
谷卿
去歲處暑之夜,心緒煩悶不能成眠,取手邊選堂詩稿翻覽,偶見集中有題畫雜詩三十二首,均用上平“支”韻,山川神色,花鳥精神,皆可據以遐想,因一時技癢,步其元韻,吟詠近時所觀古今人畫,都一十六題,至今猶記其中有題吳門鄭荻溪兄所繪山水高士云:
潑綠點金繡錦詩,山嬌水媚逞芳姿。
松前忽遇餐霞客,啜吐雲煙傲立時。
荻溪之畫,秀潤蒼雋,以大千居士為師宗,又能溯水窮源,遍學明清宋元諸家法式,終能熔冶萬象於自家爐鼎之中,故今每有友朋徑稱荻溪為“鄭大千”,我謂此既是懂荻溪者,卻又不懂荻溪。
經云:“百億須彌山,百億日月,名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是名為一佛世界,是中更無餘佛,實一釋迦牟尼佛。”荻溪筆下之世界,亦有“三千大千”,朋輩慣常所見其仿擬大千居士山水荷花,乃是一千小千世界覆一三禪天之“中千世界”,此間全是他者相亦即大千居士之相。荻溪筆底風荷,情致滿漫,纖枝款緩,葉如美人青絲,舒捲自然。近世畫荷高手,自以大千居士為第一,香江選堂老人亦自矜所繪荷為“饒荷”,二公筆下荷花,皆以豎幅為至佳。大千嘗言有人仿其巨幅風荷為人一眼識破,蓋其畫葉柄不能以扛鼎之力注於毫端而一筆寫就。荻溪之荷則頗多橫幅,如其文衡山詩意長卷,精繪粉荷十餘朵,顯隱於墨葉之間,前後顧盼牽連,風姿自生,雖不見水波、未聞水聲,然清塘逸趣亦足可想見。所謂“相看未用傷遲暮,別有池塘一種幽”,此卷真得其妙。
荻溪所擬大千居士山水人物,慣以董香光筆勢題跋其上,更因“古意”而增“今情”,依此亦知荻溪並非以能仿製大千而自倨。摹效大千者何止千萬,技劣者往往亦學其字,然多襲其揚厲而難得高逸之致,即大千弟子如何海霞輩亦未能免俗。荻溪乃以大千為窺道法門,又不拘於摩耶面目,是其真有昵古之心。
因知,在荻溪的“三禪天”外,尚有摹古而成之“大千世界”:小品偶仿大滌子,長幅多效王叔明;所作青綠山水,亦欲一探大李將軍堂奧。至若其《春日齋居》一稿,以懶瓚畫樣為圖式,遠山則以黃鶴山樵及大小米筆意出之,清麗明快,秀潤蒼然,誠其淺絳山水之佳構。大千居士摹古,可謂貫縱千年,荻溪師法大千,亦從其取法,可謂“夫子步亦步、夫子馳亦馳”,是故源頭活水潺潺而來,自不待言。
荻溪另有一“小千世界”,殊少炫示人前,即其以新樣筆墨所寫江南景色,亦幽婉動人。此或即人常言之“自留地”者,可資窺覽畫者心底真情焉。
我於昨夏遊歷北美,歸國返粵前曾取道蘇州會友,因於平菴內初見荻溪,其人清和溫遜,有古君子風,及觀其山水,即感畫格人品,真可互證。深望荻溪兄積以雄肆、涵以鬱勃,掉臂江海、奔陟萬山,以開前所述“三千”外之新境雲。
甲午芒種後五日於台北外雙溪畔
吳中畫道嗣繼響者代代不乏,然世事如瀾,斯文剝落,頹勢日衰,迄今能守前輩典型者寥寥也,欲賴誰振起哉。儕輩中荻溪兄乃涵茹風雅之士,彼此十數年交情,知其篤實虛懷,好古什文玩,亦隨葉師習琴,並時聆謦欬,平素作畫規模古人,神採風華,奪真弗讓,嘗得藝林長者嘉許。近過訪松盦出示新作,展展澗壑清響,湖岸縈迴,林間屋舍半掩。賦景沖淡臻妙,用筆設色,平而易,淡而雅,婉而新,曾諳江南小景,畫中人物冉冉欲動於眉睫,眼之所見,手輒信筆揮染。迥脫畦徑,非時流所能夢見也。此卷意趣簡率,靜穆渾然,博綜古法,嘗聞少陵有雲簡易高人意一句,或可為定評矣。留幾兀坐披賞累旬,贅語以識皈向。
歲在閼逢敦牂新正初十雪窗,吳門徐雲鶴於紅硏書屋呵凍謹識。

博友贈畫——聽幽蘭

我在繪畫方面完全是個外行,喜歡與否是根據個人直覺去判斷的。近日收到博友鄭荻溪先生的贈畫《聽幽蘭》,感意外之喜,因為對鄭先生的畫風一直是欣賞和喜歡的。鄭先生的山水設色均清雅潤澤,秀麗溫潤中常飽含蒼茫渾厚的韻味,貌似張大千般淡雅閒遠。這幅畫的畫面題識為:“只謂一峰秀,不知猶數重。晚來雲影里,更見兩三峰。”勁拔飄逸的行草,又似董其昌般靈動,題識與畫面意境相得益彰。喜歡這種簡淡的畫,畫面愈是簡淡愈是透出樸厚來。
畫中一位高士孑然獨處,手中抱琴,思而未彈,屏息傾聽著什麼,已忘情于山水之間。高士身邊的虬松像是以濕筆重墨描寫枝葉,氣韻生動、蒼鬱茂然。遠景和近景的墨色幾乎一致,沒有近濃遠淡的分別,但遠近的效果卻清晰明顯。畫面雖未寫白雲,遠處仍有雲氣頓生之意,傳遞了畫家觀照自然山水與古人詩意的情懷。蒼苔珠樹,人在清涼極處。個人以為,畫中人物的存在,其內心的孤高冷逸,為清幽的山水注入了靈魂,畫面也因之筆意高曠、清遠有致。
徑路迂迴,雲林幽淡,畫中的每一筆都似從古人處得來。展卷之下,倍有一種幽、靜、清、涼、遠的美感。鄭先生為這幅畫命名為《聽幽蘭》:“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題大千畫,切白居易詩句,詩意與畫境的融合,足見鄭荻溪先生汲諸家之長,運化隨心的功力。我有幸收藏此畫,愉悅頗多,人不知,便想邀明月照山林,與爾同消這滿身香霧。或可在風清人靜之際,出紅塵而暢遊其間,聆聽那梵音從亘古而來。
註:白居易詩中的幽蘭應當是“幽蘭操”,琴曲名。相傳是孔子創作的琴曲,孔子看到香蘭獨茂,而百花紛謝,感嘆蘭花只能與眾草為伍的生不逢時。
鄭先生簡介:鄭荻溪,號平庵,齋號玉磬山房,梵摩精舍主人。吳門中國畫研究院會員,上海張大千研究會會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