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汝昌(朝鮮王朝哲學家)

鄭汝昌(朝鮮王朝哲學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鄭汝昌(정여창,1450年—1504年),朝鮮王朝哲學家、士林派代表人物之一。字伯勖,號一蠹、睡翁,本貫河東。諡號文獻,配享文廟,有《一蠹遺集》傳世。

基本介紹

  • :伯勖
  • :一蠹、睡翁
  • 所處時代:朝鮮王朝
  • 民族族群:朝鮮人
  • 出生地:慶尚道鹹陽郡
  • 出生日期:1450年
  • 逝世日期:1504年
  • 主要作品:《一蠹遺集》
  • 本名:鄭汝昌
人物生平,思想主張,主要作品,故居遺址,

人物生平

鄭汝昌本貫河東,生於慶尚道鹹陽郡。1460年,鄭汝昌(當時未取大名)之父鄭六乙到義州任通判,恰逢明朝使節張寧出使朝鮮,經過義州,鄭汝昌隨父見張寧,表現得聰明伶俐,對答如流,所以張寧對鄭汝昌很有好感。鄭六乙請求“天使”賜名,張寧遂命其名為“汝昌”,並給他的弟弟命名為“汝裕”,還寫了篇文章送給他。
1467年,李施愛之亂爆發,在鹹吉道(原鹹鏡道)任虞候的鄭六乙遇害,鄭汝昌“攀擗號哭”,在屍堆中找出父親屍體,護送至家鄉埋葬。服完喪後,鄭汝昌與金宏弼一起在士林儒宗金宗直門下學儒家經典,取中國宋朝儒學大師程頤“無功澤及人,而浪度歲月,晏然為天地間一蠹”之語,自號“一蠹”。1483年中司馬試(小科),成為進士。期間他屢次受到推薦,但在1486年母親去世,他嚴格遵行三年之喪,推遲了出仕。直到1490年才參加科舉考試,獲別試文科丙科及第,歷任藝文館檢閱、侍講院說書,向世子李㦕傳授正道,但李㦕不喜。1495年任安陰縣監,作《便宜數十條》以求解決民生疾苦,一年之間,百姓大悅。1498年發生戊午士禍,他作為金宗直的弟子而被罷免,流放到鹹鏡道鐘城郡,1504年在當地逝世,死後不久發生甲子士禍,他被剖棺斬屍。
朝鮮中宗即位後,鄭汝昌獲得平反,追贈都承旨。朝鮮宣祖即位後,隨士林派全面掌握政局,鄭汝昌與金宏弼李彥迪趙光祖作為“四賢”,被列入《國朝儒先錄》大加表彰,贈諡文獻。光海君時又作為五賢(四賢加李滉)從祀文廟。

思想主張

鄭汝昌在《善惡天理論》中提出了自己的“善惡觀”和“理欲觀”他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而氣之流行,未嘗不本於理也,天下之道,有善有惡,而惡之為歧,亦嘗不出於善也。大抵理只是搭付在氣稟上,而氣不能無善惡之殊,即氣稟惡,則便知是那性壞了故,惡亦不可以謂之性也。……本皆天理,只是被人慾反了故,不善而惡耳。”《善惡天理論》在他看來,“惡”出於“氣”。由於“天理”被人慾所掩蓋而產生惡。
在修行觀上,強調立志和強毅。 他說:“論學者所以學聖人也,而志者,所以成其學也,故不可不立志,志也而志立而不強毅,則鮮不為物慾之所撓奪,而眾口之所遷動也,然而志之強毅,在於知之明,守之固而非可以強提摸而定也。”《立志論》在他看來,學問的目的在於學聖人,要達到聖人之境,必須立志和持久不懈的努力,否則就容易被“人慾”所誘,達不到聖人之境地。

主要作品

鄭汝昌著有《理氣說》、《善惡天理論》和《立志論》等。文集有《一蠹遺集》。

故居遺址

韓國慶尚南道鹹陽郡地谷面介坪村有其故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