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鬥戰翼龍

鄭氏鬥戰翼龍

2017年2月16日,《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臨沂大學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關於翼手龍亞目起源研究的最新成果。這一研究報導的翼龍化石屬於侏羅紀燕遼生物群,標本產自遼寧建昌玲瓏塔。這件標本的尾椎、翼掌骨和第五腳趾等形態特徵都介於翼手龍類和非翼手龍類之間,依據這些特徵將其命名為鄭氏鬥戰翼龍(Douzhanopterus zhengi),這一標本的發現使人們能夠深入了解翼手龍亞目起源中頭後骨骼的演化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氏鬥戰翼龍
  • 所屬年代:侏羅紀
  • 出土地點:自遼寧建昌玲瓏塔
研究者通過對鄭氏鬥戰翼龍化石進行的形態學和系統學研罪祝祝究認為,鬥戰翼龍在頸椎、尾部、翼掌骨和腳部這幾個翼龍演化的關鍵特徵上都比悟空翼龍類更加進步,系統發育分析也支持這一觀點。相比德國發現的未命名標本,鬥戰翼龍在尾部表蜜犁現更為原始,系統位置也較德國未命名類型更加原始。鬥戰翼龍的發現和研究使得翼龍演化從“喙嘴龍類”—悟空翼龍類—鬥戰翼龍—德國未命名類型—翼手龍類這樣一個翼手龍類起源和演化的鏈條更加完整清晰。
在非翼手龍類和翼手龍類的三個主要特徵變化的散點圖中,可以明顯區分出兩者的分布區域。其中在尾部的長度相對體型大小(肱骨)的關係上,非翼習她鍵手龍類除了較為特殊的蛙嘴翼龍類外都是長尾,而翼手龍類都為短尾,鬥戰翼龍剛好位於這兩者之間的區域;在翼掌骨與尺骨的比例相對翼龍個體大小的分布上,明顯區分為較大的翼手龍類和較小的非翼手龍類,鬥戰翼龍再次出現在這兩個區域之間;在第五腳趾的第一趾節相對腳掌的關係上,也表現承譽局出了這兩者間的明顯差異,鬥戰翼龍的位置同樣介於兩者之間。
鄭氏鬥戰翼龍賦存在晚侏羅世燕遼生物群的道虎溝組(或髫髻山組)中,相比同一地層中數量眾多的悟空翼龍類而言,目前發現僅鬥戰翼龍一個標本。據此推測,鬥戰翼龍在晚侏羅世的最早期(約160-161 Ma)可能才剛剛出現,此時占據主要地凝糊轎嬸位的還是悟空翼龍類,白櫻檔船鬥戰翼龍的首次出現可能略早於這一時期,而悟空翼龍類則可能出現的更早體洪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