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氏養蒙書院

鄭氏養蒙書院

鄭氏養蒙書院位於福建省建甌市小橋鎮陽澤村龍池自然村2號。始建於南宋年間,因其始為教育後代的場所而得名,與進村的“通德里門”相為一體。書院面積300多平方米,屋頂上建有龍鳳閣,正廳高掛聖旨直牌匾,清明節和朝廷官員回籍朝拜辭世先賢都要放三聲大炮,打開大門迎接。正廳曾共有清朝時所畫龍池村古代歷史上擔任官員鄭氏人士188名官員彩色畫像,其中中堂有4名大官像,正廳左右各有16臣像,大廳兩旁壁上各有76名朝廷文武官員像 ,現存畫像8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氏養蒙書院
  • 外文名:CiLang temple
  • 地理位置:福建省建甌市
  • 著名景點:鄭氏養蒙書院
書院簡介,書院起源,

書院簡介

鄭氏祖先起源於開國始祖鄭桓公在位36年(紀前806~770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幼弟姬友為鄭伯,諡號為鄭桓公。公元前774年,周幽王八年封任桓公為司徒,掌管教化。因周幽王無道,桓公問依太史伯計,即遷徙於中源洛水之東,河濟之南的號鄶之間(今河南滎陽)。後幽王自食烽火戲諸侯之苦死於“犬戎之亂”,西周亡,桓公因勸王殉難。鄭桓公是鄭國的第一任國君和鄭氏始祖。
唐僖宗中和四年(公元884年)甲辰和市公曙自光州固始縣隨王潮避地入閩櫻嬸影居建州南鄉龍池是為本宗始祖。
鄭氏家族,歷經2800多個春秋的發展,根深葉茂,源泉長流,與中華民族的發展史相關相應。古往今來,鄭氏傑人輩出,在中華民族的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傳播等方諒拜拘面發揮了重要凶樂棗淋作用。流居海外的鄭氏後裔,特別是在美國、日本、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紐西蘭等更是名揚想才犁流濟,為本地區的開拓與發展做出了各自應有的巨大貢獻。在港、澳、台地區,在全國各地,鄭氏後裔都以自己的身份,為祖國、為世界默默地奉獻。在歷史上,本地仕宦層出不窮,有:宋朝大學士鄭珏,太常博士鄭存,明朝刑部尚書太子少保鄭賜,清朝刑部左侍郎鄭重等等。在現代,從本地走出汽祝去的大學生,更是不計其數。

書院起源

鄭氏養蒙書院始建乃踏榜白於南宋年間,因其始為教育後代的場所而得名,與進村的“通德里門”相為一體。其後,屢次數修,康熙重建,近代兩次分別民國八年、公元1994年不斷完善。
該書院面積約300平方米,本院建設宏偉壯麗,是時代文武百官朝拜先賢傑人聖地,屋頂上建有龍鳳閣,聖旨直牌匾,八字大門,還設有中門(中左右、三大門雅臘拔進入正廳)正月初一、二、三日三天大年,清明節和朝庭文武百官回籍朝拜辭世先賢都要放三聲大炮,打開中門迎接。正廳中堂四名大官,正廳中堂左右各有16臣相像,大廳兩旁壁上各有76名朝庭文武官員相像,全堂共194名官員相像。但由於"文化大革命"運動,書院裡所陳列的文物,已遭到嚴重破壞。
宋高祖親筆詔諭,南宋精忠報國的鄭珏,為“贈太師謚忠穆”,建安縣開國男,食邑400戶,而建鄭氏養蒙書院贈於“忠穆閣樓,官林學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