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變遷,建築,
變遷
1962年2月,在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時,修葺了紀念陵園。陵園坐東南朝西北,總占地面積160畝,左右小山拱護,花草翠綠,林木成蔭。1662年5月,年僅39歲的鄭成功病逝於台灣,死後厚葬在台南洲仔尾。1683年其孫鄭克塽歸清後,“念台灣遠隔溟海,祭掃維艱,具疏請乞遷葬內地。”1699年康熙帝感鄭成功忠貞愛國之志,即下詔同意送鄭成功靈柩歸葬其故鄉南安祖墳,並飭地方官吏刻日守冢,建祠奉祀。康熙三十八年(1699)5月22日鄭克塽奉旨遷鄭成功的靈樞回故里,附葬於南安水頭覆船山的鄭氏祖塋。隨同遷葬的遷有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的牌位,以及鄭成功的日本母親田川氏、妻室董氏、兒子鄭經和兒媳唐氏等的靈柩。遷墓後重立墓碑。陵園的在墓前豎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銘刻著英雄一生的光輝業績,表彰他收復被荷蘭殖民者掠奪了38年之久的祖國領土台灣,以及開發、建設台灣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建築
在陵園不遠處建有鄭成功紀念館,為三進宮殿式建築,該館介紹了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的豐功偉績,陳列品200餘件,有鄭陵出土的頭髮、玉帶、龍袍碎片以及鄭成功手跡、兵器等珍貴文物,有珍藏300餘年的鄭成功夫妻畫像;有清康熙皇帝賜鄭成功遷葬的輓聯,有鄭成功收復台灣時,戰艦上用於裝火炮火藥的“國姓瓶”以及一尊鄭成功母子雕像等。
在鄭成功紀念館左側有鄭成功碑林,1992年興建,占地10餘畝,既有碑亭詩閣,又有石刻廊群,集全國各地和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印尼、美國、法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名流的200多幅題字,融楷書、行書、草書、隸書於一廊,歌頌了鄭成功愛國主義的崇高精神。
以上三景合稱“成功豐碑”為泉州十八景之一。
層油漆朱紅鮮先澤,棺內布滿水銀,骨骼完好,且比一般人大得多,其頭骨稍偏,有將盔一項、龍袍殘片數塊、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還有頭髮等珍貴一級文物,由南安石井鄭成功紀念館收藏。棺內布滿水銀,骨骸完好腰圍玉帶鑲玉十七塊、靴鞋各一雙、玉骨雕扇一把、頭髮等珍貴文物。同時清理出來的還有董夫人頭插數支、金串、牌珠。現鄭成功的頭髮、龍袍殘片、玉帶鑲塊、靴鞋面等及兩塊墓志銘之拓片存展於石井鄭成功紀念館。
1962年2月,在紀念鄭成功收復台灣300周年時,修葺了陵園,並在墓前豎立《重修民族英雄鄭成功陵墓碑記》,銘刻著英雄一生的光輝業績,表彰他收復被荷蘭殖民者掠奪了38年之久的祖國領土台灣,以及開發、建設台灣所作出的卓越貢獻。近年來,擴大保護範圍,建築陵園山門、圍牆、拜亭、碑亭,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築墓道和5.4公里專線公路,綠化林木花草。環境寬敞,風景優美,為海內外遊覽和祭拜“國姓爺”的好地方。
鄭成功收復台灣,統一祖國的光輝業績,330多年來一直受到海峽兩岸同胞的深切懷念與敬仰,台灣人民尊稱其為“開台聖祖”,島上建有58座供奉他的祠廟。凡來泉州者,也幾乎都要來陵園憑弔英靈,默祝忠魂與山河共存,永垂不朽。1988年5月鄭成功日本胞弟七左衛門第十一代孫福侄邦夫前來謁陵掃祭時,還親手種上兩棵榕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