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得來(生卒年不詳),字光雨,號墨愚,明末清初楓亭霞街人,順治時貢生。與林蘭友、林性深等南明抗清人士來往。擅長詩文,參與編撰康熙《仙遊縣誌》,寫《連江志略》供縣誌參考,文中以楓亭驛為起點,左右東西按道路順序,因地及人,因人及事,又及其詩文,畫意詩情,宛如長篇散文。此外還有《愚齋集》、《肋余草》、《塔斗山古蹟備記》等著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得來
- 別名:光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簡介,生平,著作,
簡介
鄭得來是仙遊縣連江里(今楓亭)霞街人。父親鄭桂芳,族父鄭文紳,均是霞街鄭氏家庭有名望之人,樂善好施,扶貧濟困,修橋鋪路,積德行善,人皆嘉許。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鄭桂芳偕同里人陳曉等人募銀重修楓亭九社村西明寺。清順治七年(1650),鄭文紳及里人周贊瑞等協助林性深重建西明寺,作為反清復明的重要據點之一。
生平
鄭得來幼時聰穎靈敏,喜讀書經,詠詩作對賦詞,樣樣精通,文采華麗,立論新穎,明侍御史林蘭友觀其文章秀麗,才高學博,贊曰:“此子學富五車,滿腹經綸,將來必能成器,大有作為也。”鄭得來自幼就對楓亭的歷史典故、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很感興趣,他常利用閒學時間,遍訪耆者,蒐集有關楓亭歷史資料加以記錄或抄寫,尤其對南宋黃岩孫編輯的《仙溪志》史乘和元代狀元林亨所著的《螺江風物賦》一書,遂一加以認真研讀和探究,對文里的一些訛傳之說加於考證,並作好摘錄筆記。一天,他偕同諸生員賦游楓亭塔斗山,登上大中萬壽塔,觀賞楓亭的風光,詩興即起,欣然作七言律詩《登斗山詩》云:“斗峰蔚起赤霞城,遙望鰲山駕海平:荔子終生香暑氣,桂花漸吹冷秋聲。良朋畢集占星聚,彩筆能買見月明;對此時光須任達,酣來洗耳納鳴嚶。”他才華顯露,一時名噪楓江。
鄭得來於清順治十四年(1657)登歲貢。到了不惑之年染患眼視,遂忘情仕進,雖家道貧寒,仍安閒度日;著書自娛,長年博覽史冊,因無志書記載楓亭風物,深感遺憾,於是產生編寫楓亭史志念頭。
古越東南海濱的連江里,自古以來是仙遊文化的發祥地。鐘靈毓秀,人煙輻輳,十里荔蔭、景物尤新。山有赤嶺、摘斗之奇,水有赤湖、蕉溪之勝,人有陳政、留從劾、陳洪進、蔡襄,蔡京兄弟登相位,狀元林亨之名臣,林蘭友之忠烈,陳倦飛之情操。於是,他決意撰編楓亭史志。以楓亭太平驛為樞紐,由驛左到驛,再東折西下,按道路走向,因地及人,以及其人其事,按順序編寫,歷時三年時間,終於匯成《連江里志略》一書,成為楓亭地域有史以來的第一部地方性史志(仙遊縣檔案館存有一冊抄件古本)。
《連江里志略》一書分為二卷,或因地紀人,或因人紀事,分門別類,考核證據,別具一體。誦讀君謨、砥庵(林蘭友)、倦飛(陳遷)三先賢之仕宦奏疏、奏記、詩文,恍若神遊其地,親見其人。另對節義孝友、隱逸名流以及草木鳥獸,亦登載無遺。這部《連江里志略》為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仙遊縣誌》提供了大量翔實的歷史資料。但四十年後,遺稿散失,無復副本。有幸的是鄭得來的侄兒鄭天章,四處奔波尋親,才知稿本為蔡姓所得,不惜重金購回,晝夜挑燈手錄,補其殘缺,並寫序言,刊行問世。爾後,由仙遊楓溪後學進士薛天玉於康熙六十年(1721)和雍正六年(1728)春,程江肖系閎補增兩序;匯集於首。清道光廿五年(1845)由楓亭舉人林朗如按正式志書體例,整理改編為《楓亭志》。
著作
鄭得來到了晚年眼疾嚴重,視物不清,遂退居敝廬,安貧樂道。他工詩文,著有《墨愚集》10卷、《荔枝詩集》2卷、《薪書》2卷、《譜系》4卷、《肋余草》2卷、《心經註解》1卷、《連江里志略》2卷,還有《連江里論》、《感懷文》、《青澤亭》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