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學校前身是1965年建校的鄭州市第三十中學。1982年,根據市教育局的要求設立兩個幼教專業職業教育培訓班,1983年7月在鄭州市第三十中學的基礎上成立
鄭州市外國語中學。1985年5月,省教育廳批文成立鄭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校由一所普通中學轉變為一所一校兩牌的職普一體的學校。1986年8月,外語中學遷出,鄭州市第一職業中專成為一所完全職業學校。2006年4月,學校更名為鄭州市藝術工程學校。2018年9月,學校更名為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
1965年,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鄭州市第三十中學,校址選定在同慶里。征地5畝有餘,是隴海大隊的菜園子,沒有任何建築,只是在園子中間插上了“鄭州三十中在此”的標牌。學校具體由吳祖祥、周金安和張孟冬等人負責籌建。7月份開始招生,招收6個國中班,300餘名學生。9月新生入校,借用南關三小(現新民村國小)三個教室上課,上午三個班,下午三個班。不在教室上課的班級在熊耳河河邊上音樂等課程。建校時有29名教師,除了從各學校抽調的外,還有大專院校畢業生。在借用教室,穩定教學秩序的同時,學校開始進行基建,並動員學生義務勞動,拉磚、拉沙。11月,建成兩層教學樓一座,有八個教室。同時還建成了數間辦公室、教職工宿舍和食堂。12月初,學生搬入新教室。建校初期與鄭州第五中學合併一個黨支部,沒有工會組織,團的工作由劉均善負責。
1966年7月,鄭州市委通知全市中等學校教職員集中到市委黨校參加文化大革命“學習會”。由市委工作隊領導,開展大字報、大批判,批鬥“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月底宣布“學生會”停止,各校學習人員回校鬧革命。8月中旬由王青彬率領的“工作組”進校支持教師中“革命積極分子”和學生中的“紅衛兵”頭頭共同主持本校的文化大革命運動。在批判“資產階級反動路線”時,師生紛紛組織“紅岩”、“何造總”、“十大總部”、“二七”等不同名目的戰鬥隊,參加戰鬥隊的學生占全體學生的三分之一多。毛澤東主席在首都天安門首次接見全國青年學生(後稱紅衛兵)後,學校大部分師生投入全國大串連,學生大部分週遊了上海、杭州、長沙等城區。1967年秋,中國人民解放軍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本校。在駐校“軍宣隊”的推動下,學校於次年2月成立“鄭州三十中革命委員會”。1968年春,國棉六廠“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駐本校,領導學校的“斗、批、改”和組織學生複課鬧革命(自1966年8月至1968年8月整兩年未上課)。9月,毛澤東主席發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的號召,學校組織68屆中學生到上蔡縣參加勞動,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在校內則組織學生一邊參加“運動”,一邊上課,即所謂“複課鬧革命”。1969年改年級教學班制為連、排、班制,年級編連,教學班為排,原學習小組為班。1970年春,在貫徹“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和“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的兩大號召,本校師生在“工宣隊”的組織領導下投入在本校挖地道的工程勞動。1974年,學校組建校辦小工廠一個。本校與小王莊大隊墾荒造田聯合,幫助進行夏收夏種,師生普遍參加了工廠和農場的勞動鍛鍊。
“複課鬧革命”後7年中,學校規模、學制、體制及始業制度(即招生制度),幾經變更。1968年秋,同時招收兩屆國小畢業生(不考試,就近安排)和兩屆兩個高中班進校。至此,學校由純國中向完中過渡。1968-1970年,鄭州市改去長期實行的初、高中三年分段制為國中二年、高中二年的“二二”分段制。次年,鄭州市革委又決定,普通中學實行四年一貫制,取消國中畢業制度。這種學制、體制,直至1977年撥亂反正,才予以廢除,恢復了初、高中三年分段制。1969年起,本校有的學生先後下鄉到鹿邑、上蔡、祭城等地,參加農業勞動,有的學生留城,先後參加工廠、商店及其他行業工作。十年文化大革命中,學校校舍日漸破舊,設備財物,損毀嚴重,桌凳丟失損壞,圖書、儀器損失,給以後的恢復帶來了嚴重的困難。
“文革”後的三年中,經過正本清源,撥亂反正,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制訂的路線、方針、政策以來,本校各方面工作逐步進入新的發展軌道。1979年黨中央宣布撤銷“四人幫”炮製的“教育座談會紀要”,推翻了“兩個估計”,廣大教師被摘掉了“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帽子,從“四人幫”強加給的精神枷鎖下解放出來,揚眉吐氣,心情舒暢,工作倍加積極。經過肅清“四人幫”流毒和“文革”中受到錯誤批判鬥爭的教職員公開“平反”,文革時期所造成的領導與民眾,教師之間、師生之間、學生群體之間的一切反常氣氛和一些違背教育教學規律,破壞學校正常工作秩序的錯誤作法,得到初步清理和掃除,學校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
1978年,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革除國中二年制,恢復國中三年制,原制的1978年國中畢業生延至1979年暑假畢業。1982年改高中二年制為三年制,是年暑期招收的高一新生為高中三年制的起始級。在“調整、整頓、改革、提高”的八字方針指引下,遵照市人民政府通知,1978年8月,改革了學校領導體制,改去“文化大革命”中產生的“革命委員會”制,恢復和實行在黨委(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負責制及其領導下的教導處、總務處、新成立了辦公室三個職能機構。經過領導體制改革、學制調整、課程設定和教材統一的系列整頓、改革,使學校教育教學及各方面工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徹底結束了“文革”十多年來的混亂局面。
1982年,根據市教育局發展職業教育的要求,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學校準備籌建兩個幼兒教育職業培訓班。9月,培訓班開始招生,招收高中畢業生,學制兩年。11月2日,培訓班開課,班主任由高慧琴和吳秉凡擔任。職業班開設時,學校教學設備缺乏。特別是琴類設備,有許多都是學生自己帶來的。
1983年7月,在三十中的基礎上成立了鄭州市外國語中學,開設有英語、俄語和日語等語種。從此,學校由一所普通中學轉變為一所一校兩制重點開設兩科(外語和幼教)職業班的學校。
1985年5月,根據河南省教育廳檔案豫教職字(1985)第102號,關於試辦十八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的批覆,批准成立鄭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學校應將招生任務申報列入1985年職業中等專業教育專業計畫。新生入學考試與招收國中畢業生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相同專業的教學計畫、教學大綱,並使用其教材,保證培養質量,學生學習期滿經考試合格的,發給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畢業證書,和普通中等專業學校畢業生具有同等學歷,但實行“不包分配,擇優錄用”的政策。專業設定幼師、音樂、美術。批文學校的規模在600人,學制三年。
1986年8月,外語學校搬遷至隴海西路,鄭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成為一所完全的職業學校。
鄭州市藝術工程學校
2006年4月,根據鄭州市機構編制委員會檔案《關於鄭州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等五所學校更名的批覆》(鄭編辦[2006]4號),學校更名為鄭州市藝術工程學校。
學校占地30.6畝,建築面積20381平方米。學校有校園網、多媒體演示廳、鋼琴樓、舞蹈練功房、綜合排練廳、畫室等先進的教學設備;校內有食堂、學生公寓樓、圖書館、運動場,為學生學習、生活提供了便利。
學校採取立體多方位的辦學模式。學校“3+2”五年分段制大專部開設有學前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和室內設計等專業,學業期滿由河南教育學院頒發大專畢業證、報到證和教師資格證;中專部開設有幼兒管理、雙語幼兒管理、音樂、美術、舞蹈、電腦美術設計、室內設計、場景藝術設計、舞美與燈光設計、動漫設計和平面設計等專業。
藝術高中部有音樂、美術、舞蹈、影視表演、播音與主持和空乘服務等專業,開設普通高中課程,可參加普通高招或對口升學,學業期滿由省教育廳頒發中專畢業證、報到證。實訓基地由實驗幼稚園和藝術培訓中心組成。
學校有綜合排練廳一座,多功能廳一個,並有演出舞台和專業燈光、音響。鋼琴樓一座,電鋼琴69部、鋼琴53部、手風琴60部,舞蹈教室3個、音樂教室2個,專業繪畫室10個、各種繪畫靜物、石膏像380多件,專業展室3個,多媒體教室3個、微機300餘部,學校還有圖書館、閱覽室,食堂、飯廳及住宿樓,開通有校園網,各個教室均有冷暖空調,為學生學習、食宿提供了便利條件。學校另有合唱、演出舞蹈服800多套、禮儀服300多套、幻燈片、教學錄相290多套,各種圖書、刊物、資料460多種、6萬多冊。
全校共120餘名教師,專任教師本科學歷百分之百,中高級職稱占72%。其中音樂類專業教師32名,美術類專業教師15名。學校不斷深化機制改革,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贏得了社會更多的好評與讚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學校是國家職業教育美術協會成員單位,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音樂類教研中心主任單位,河南省工藝美術職業集團成員單位,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理事單位,鄭州市職業教育藝術集團總部單位,鄭州市音樂家協會團體會員單位。
學校採取畢業生升學和就業並舉的措施,連續幾年來,對口升學率都在85%以上,學生就業率100%。從1997年開始,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會,把用人單位直接請到學校先參觀各專業的專業展示和匯報演出,然後與畢業生直接見面,雙向選擇。招聘會從開始的38家用人單位發展到200餘家用人單位,與年俱增,學生就業好成為學校工作的一個亮點。《中國教育報》2006年11月20日頭版頭條對學校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會盛況進行了報導,另外《河南日報》、《鄭州日報》、《東方今報》、《教育時報》、河南電視台、鄭州電視台、鄭州教育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也同時進行了報導,社會反響及其強烈。在每年的雙向選擇招聘會上,應屆畢業生都被用人單位一搶而空,其中幼兒管理專業的畢業生更是供不應求。
學校先後榮獲河南省職業教育先進單位,連續獲得第一至第十四屆鄭州市幼音專業技能競賽團體第一名,蟬聯歷屆河南省職業教育幼音專業技能競賽團體第一名;河南省衛生先進單位、河南省中等職業教育教學工作示範學校、鄭州市教改先進單位、鄭州市文明單位、鄭州市文明單位標兵、鄭州市思想道德建設先進單位、鄭州市校容校貌建設先進單位、鄭州市花園式單位、鄭州市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鄭州市職業教育先進集體、目標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
2016年5月,《鄭州市教育局局長辦公會議紀要》([2016]6號)同意學校附設2個普通高中藝術(音樂)特長班。同年8月,學校普通高中藝術特長班開始招生。2018年1月,學校被評為鄭州市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普職融通類試點學校。
辦學模式:三個門類,四個層次。三個門類即學前教育類、藝術類和計算機藝術設計類三個專業群門類;四個層次即大專部、中專部、藝術高中部和實訓基地四個辦學層次。學校大專部開設有學前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和室內設計等專業。
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
2018年9月10日,經鄭州市編辦批准(鄭編辦[2018]90號),鄭州市藝術工程學校正式更名為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確定了學校師範類學校的發展定位。
學校占地面積20381平方米(30.6畝),建築面積20425平方米,教職工148人。其中,省級骨幹教師5人,市級傑出教師1人,市級名教師5人,市級學術技術帶頭人4人,設有河南省學前教育工作室、美術設計製作工作室,省級名師工作室2個、市級名師工作室1個、中職專業技能工作室2個、校長工作室1個。學校現有專業課專任教師56人,外聘企業兼職教師18人。2018年10月,學校藝術設計部、電子商務部入駐航海路校區,截至2018年10月,學校兩校區共設學前教育部、藝術高中部、藝術設計部、電子商務部四個系部,在校生人數達2600餘人。
學校現開設有教育類、藝術類共8個專業。其中學前教育專業是市級重點建設專業。學校秉承“建靜雅校園,做儒雅教師,育優雅學生”的育人理念,強化制度管理,狠抓內涵提升,並以建設河南省職業教育特色學校項目為契機,不斷深化校企合作,產教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基礎能力,加快信息化建設,為鄭州都市區及航空港區建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技能型人才。
地理位置
學校位於鄭州市布廠街同慶里59號,在隴海路與南關街交匯處西南300米處的熊耳河畔。占地面積20381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8000餘平方米。
專業設定
經過30多年的職業教育發展,學校已形成
學前教育、藝術高中、藝術設計、電子商務等多學科專業結構和專業群。現有學前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藝術設計、美術設計與製作、網頁美術設計、影視表演、舞蹈、播音與節目主持、電子商務、民間傳統工藝等14個專業,普通高中、3+2大專、普通中專、大中專、培訓中心等多種教育層次。
截止2022年學校開設幼兒保育、音樂表演、民間傳統工藝、皮革製品設計與製作、播音與主持、運動訓練、數字影像技術、建築裝飾技術、繪畫、舞蹈表演、工藝美術、電子商務、戲劇表演、藝術設計與製作14個三年制專業。
專業設施
學校有綜合排練廳兩座,設有演出舞台和專業燈光、音響。鋼琴實訓樓一座,電鋼琴140部、鋼琴75部、舞蹈教室6個、專業繪畫室6個、各種繪畫靜物、石膏像630件,多媒體教室56個、微機400餘部,學校還有圖書館、閱覽室,食堂、飯廳及住宿樓,開通有校園網,各個教室、宿舍均有冷暖空調,為學生學習、食宿提供了便利條件。學校另有合唱、演出舞蹈服729套、禮儀服64套、幻燈片、教學錄相1100多套,各種圖書、刊物、資料460多種、5萬餘冊。
教研地位
學校是國家職業教育美術協會成員單位,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音樂類教研中心主任單位,河南省工藝美術職業集團成員單位,河南省學校管理與學校心理研究會理事單位,鄭州市職業教育藝術集團總部單位,鄭州市音樂家協會團體會員單位。
我校建有河南省、鄭州市中等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專業技能工作室和美術設計與製作專業技能工作室,建有鄭州市中等職業學校校長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和音樂專業技能工作室。
師資力量
全校共有148名教師,專任教師本科學歷百分之百,中高級職稱占72%。其中音樂類專業教師38名,美術類專業教師18名,3人被評為河南省中等職業學校教學名師,5人被評為鄭州市名教師,1人被評為鄭州市傑出教師。
學校不斷深化機制改革,不斷加強教育、教學管理制度,贏得了社會更多的好評與讚譽,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學生就業
學校採取畢業生升學和就業並舉的措施,連續幾年來,對口升學率都在85%以上,學生就業率98%以上。從1997年開始,學校每年都要舉行大型的畢業生雙向選擇招聘會,把用人單位直接請到學校先參觀各專業的專業展示和匯報演出,然後與畢業生直接見面,雙向選擇。招聘會從開始的38家用人單位發展到200餘家用人單位,與年俱增,學生就業好成為學校工作的一個亮點。《中國教育報報》、《河南日報》、《鄭州日報》、《東方今報》、《教育時報》、河南電視台、鄭州電視台、鄭州教育電視台等多家媒體也同時進行了報導,社會反響及其強烈。
所獲榮譽
2022年4月,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團委入選2021年度“河南省五四紅旗團委(團工委)”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