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歷程
2017年1月,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須水站至蓮湖站)正式開工建設。
鄭州捷運14號線列車2018年5月15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實現全線“洞通”。同年9月30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實現正線“軌通”。
2019年3月3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實現全線“電通”。5月23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完成系統聯調工作。5月24日,鄭州捷運14號線開始試運行。8月23日鄭州捷運14號線,完成竣工驗收。8月23日至8月25日,完成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初期運營前安全評。9月19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開通運營。9月27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開通刷臉乘車支付系統。
線路站點
車站列表
截至2019年9月,鄭州捷運14號線共設定6座車站,一期開通3站,全部為地下站。
車站 | 換乘路線 | 所在區 | 建設方式 |
| | 中原區 | 地下站 |
市委黨校站 | |
奧體中心站 | |
參考資料: |
線路走向
鄭州捷運14號線從須水站沿通達路向東敷設,到長椿路後向南行駛,沿站前大道向南敷設至蓮湖站。
運營情況
車站 | 往須水站↑ | 往蓮湖站↓ |
首班車時間 | 末班車時間 | 首班車時間 | 末班車時間 |
鐵爐站 | 06:05 | 22:05 | 06:00 | 22:00 |
市委黨校站 | 06:01 | 22:01 | 06:03 | 22:03 |
奧體中心站 | 06:00 | 22:00 | 06:05 | 22:05 |
設備設施
車輛設施
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車輛為6節編組的B型車,每列車四動兩拖,最大載客量1870人,最高運營速度可達到100千米每小時。鄭州捷運14號線列車車輛底色是白色和灰色、列車的色帶顏色為夢幻紫。
運行系統
鐵爐西車輛段是鄭州捷運14號線唯一的車輛段,車輛段位於規劃元通路、順達路、紅松路及隴海鐵路圍合的區域,東西長約1千米,南北寬約300米,出入段線長約592米,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一期上蓋面積約12.5萬平方米,包括聯合檢修庫、洗車庫、輪對踏面及受電弓檢測棚、立體倉庫、混合變電所等13個單體及給排水、消防、暖通、電氣、室外配套等安裝工程。
服務設施
2019年9月27日,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已開通刷臉乘車支付系統,使用手機App註冊並登錄成功後,便可實現刷臉快速過閘,每個站點的2個進站口和2個出站口設定有刷臉設備。
主要工程
工程施工期間,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完成了多個高難度技術難題,區間隧道成功穿越風險較高的
徐蘭高速鐵路聯絡線高架橋、南水北調總乾渠、渠南路市政隧道、長椿路市政隧道、隴海高架、河南省化工學校等重大風險源。
文化特色
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車站設計簡繁有序,突出“一筆萬景”的主題思想。設計元素來自三個方面:自然動勢,如黃河、風吹麥浪等形成的天然曲線;人文方面,形似古代建築的“拱券”;周邊環境,呼應地上“四個中心”的建築形式。
市委黨校站:設計元素來自紅旗渠的曲線,並呼應位於市民文化服務區的博物館。採用“旗”的陣列,及“渠”的延伸效果來表達“紅旗渠”的精神。同時,以明黃色係為主,體現車站的莊重感。
奧體中心站:以“花冠”(體現體育精神)及“廊橋”(體現市民服務區的環境特色)為設計元素,通過對元素的形象概括、比例透視、單元組合、界面組合,結合車站特殊的多柱結構形式,將車站柱面與頂面同時考慮,採用柱連頂的設計手法,同時在柱面增加運動符號、頂面增加橄欖枝葉元素與奧運主題緊密相連,表現出拼搏向上的體育精神。
鐵爐站:將“黯夜的黑”與“鋼花的光”作為對比,在黑背景上體現出鋼花四射的視覺衝擊,一側是鋼花四射的動,另一側是鋼花凝聚的靜。同時將壁畫作品加入互動元素,以鋼花為中心,恍如人體迸發出的花火,美麗又動人。
建設規劃
截至2019年9月,鄭州捷運14號有3座捷運站未開通。
車站 | 建設方式 | 所在區 |
須水站 | 地下 | 中原區 |
市民大道站 |
蓮湖站 |
價值意義
鄭州捷運14號線體現了從農業大省向國際大都會發展的前景。(央廣網 評)
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位於鄭州市民文化服務區及周邊區域內,線路沿通達路和長椿路敷設,是服務於市民文化服務中心的一條捷運線路,為鄭州市西部新的城市展示視窗,同時與線網中的1、6、10號線銜接換乘。(騰訊網 評)
鄭州捷運14號線一期工程的建成通車將構建起鄭州市民和外地遊客綠色出行的立體化軌道交通網路,連線起鄭州市都市區多元城市空間,並激發沿線帶動力,把一個全新的鄭州呈現給嶄新的時代。該線路位於鄭州市民文化服務區及周邊區域內,既是未來鄭州市民文化服務中心內部公共運輸的骨幹工程,又是鄭州市西部新的城市展示視窗。(鄭州電視台 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