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谷故居

鄭小谷故居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象州縣寺村鎮白石村,距柳州市約87公里,省道20134線可達,是象州縣境內一座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1801~1872年晚清進士"江南才子"、"兩粵宗師"鄭獻甫曾在這裡居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小谷故居
  • 地址:壯族自治區象州縣寺村鎮白齊村
  • 級別:歷史文化遺址
  • 歷史:"江南才子鄭獻甫曾在這裡居住。
概況,故居規模,故居主人簡介,

概況

鄭小谷故居是我國清代有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經濟學家鄭獻甫的生息地,位於縣城約十五公里的寺村鎮大井村委白石村。鄭獻甫,原名存貯。1801年生於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小谷病逝。鄭小谷生性聰穎,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經濟學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鄭小谷先後主講過廣西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孝廉書院、廣東鳳山書院、廣州越華書院及象州象台書院,柳州的柳江書院,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譽為“兩粵宗師”。鄭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傳於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愚一錄》,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 據鄭小谷著的《家記》記載:小谷故居占地約十畝,由大門、二門、主房、客房、書房、補學軒、西笑亭、花園、磨房、魚池及其它一些建築等組成。現僅存大門和主房。大門頭有“比第部”三字,兩邊是一幅對聯,上聯為:比部更新承繼先賢揚國粹;下聯為:典型猶在務期後裔振家風。二門上方鐫刻有原廣西壯族自治區主席韋純束題寫的“鄭小谷故居”五個大字,右邊的對聯為:萬卷藏書遺子弟,左邊的對聯為:十年樹木花風煙。主房是青磚砌成,中間為正廳,廳上屏封正中有小谷手書的“有書帶草堂”五個剛勁大字,兩邊為複製小谷手書的對聯,上聯為:家食尚書祿;下聯為:國尊高密鄉。主房兩邊為寢室。西笑亭建在正廳外邊院子的西南面,為四角亭,上蓋硫璃瓦,亭檐下方懸掛著複製的鄭小谷手書的“西笑亭”牌匾,亭下邊路面是用鵝卵石砌成太極圖案,擬碑刻小谷所作的《西笑亭記》在亭的北面。小谷故居是象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頗具人文景觀的旅遊開發價值。
鄭小谷故居

故居規模

故居占地約約十畝,由大門、二門、主房、客房、書房、補學軒、西笑亭、花園、磨房、魚池等建築構成,現僅存大門和主房。主房右邊寢室、正廳的屏封和正廳門口已按原式樣修復,並按原狀史料記載重建了二門和西笑亭。西笑亭為四角亭,主房為清磚砌成,正廳居中,兩旁為寢室,左邊寢室為鄭獻甫日常起居之所。故居至今保留一些典型的楹聯,如“比部更新承繼先賢揚國粹、典型猶在務期後裔振家風”、“家食尚書祿、國尊高密鄉”。

故居主人簡介

鄭獻甫,原名存貯,字獻甫,別字小谷。1801年鄭小谷生於象州寺村白石村,1872年,小谷病逝於講台上。鄭小谷生性聰穎,著作宏富,德高望重,是當時著名的經濟學家、文學家、教育家,在我國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在《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權威性辭典、史料和刊物有記載,鄭小谷14歲考中舉人,35歲進士,授刑部江蘇、雲南司主事,為官一年二月,因不願與貪官吏同流合污,為施展自己生平抱負,便以“親老乞養”為由,辭官還鄉,開始著書教館。鄭小谷先後主講過廣西 德勝書院、慶江書院、桂林榕湖書院、秀峰書院、孝廉書院、廣東鳳山書院、廣州越華書院及象州象台書院,柳州的柳江書院,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譽為“兩粵宗師”。鄭小谷一生著作甚多,尚流傳於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愚一錄》,清鹹豐十一刊,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補學軒文集》、《補學軒文續集刻》、《補學軒文集外編》、《補學軒詩集》、《補學軒詩集續刻》、同治九年還主纂過《象州志》,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在《中國人名大辭典》、《中國文學家大辭典》等權威性辭典、史料和刊物有記載小谷,在歷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小谷主講過廣西德勝書院、桂林榕湖書院、廣東鳳山書院及廣州越華書院等,其門生遍及江南,被被譽為"兩粵宗師"。小谷著作尚流傳於世的著作有《四書翼注論文》、台灣文海出版社出版的《補學軒文集》等,成為名噪一方的"江南才子"。鄭小谷故居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址,頗具人文藝景觀的旅遊價值。
鄭小谷從小喜歡對對,偶有一兩個對子對不上,便銘記在心,不時揣摩吟詠,對上方休。
1815年,15歲的鄭小谷邀約學友同游中平馬鞍山。在山腳邊軍田村與村中秀才韋老先生閒談。韋老先生久聞小谷大名,亦想藉此機會考一考小谷,遂道:“眾位學童,看到馬鞍山,想起我以前曾以馬鞍山為題作一上聯,至今仍未對上,一直耿耿於懷,希望你們能為我對上。”小谷暗思,韋老先生想必要試一試我,特為我擬出上聯,隨即答到:“先生請便,讓我們試對一對,如對不上,開開眼界,長長見識也好。”韋老先生聽罷朗聲道:“山號馬鞍,馬去鞍留,客至如何不問馬。”小谷聽罷,沉思良久,無以為對,向老先生一揖道:“妙對!妙對!先生高見,望塵莫及!望塵莫及!”
1841年,鄭小谷應聘到廣州粵雅書院教授。一日,小谷帶學子到郊外遊玩,路過一村,正逢放牛時間,因道路狹窄,兩旁又都是稻田,為防牛踏水稻,主人不得不牽牛小心前行,會面時,小谷問:“此村何名?”牽牛人答:“牛路村”。小谷觸景生情,想起25年前軍田村韋老先生那幅上聯,反覆吟詠;“山號馬鞍,馬去鞍留,客至如何不問馬。山號馬鞍,馬去鞍留,客至如何不問馬……”呤著呤著吟出了下聯:“村名牛路,牛多路窄,我來常見有牽牛。”學子聽罷,齊道:“妙對!真是妙對!先生妙對!”
鄭小谷知識淵博,風流倜儻,一生“不好為官,唯好讀書,好遊山玩水,好近婦人”,比唐伯虎有過之而無不及,因之觸怒上蒼。一日,天庭派仙人下凡試探小谷,仙人投其所好,化作一俊俏少婦,騎著一匹漂亮母馬與小谷相遇。小谷看見美少婦,興致勃勃,即出聯挑逗:母人騎母馬母上母下。少婦略加思索對上:絕人出絕對絕子絕孫。對畢,騎馬飄然而去。據說,小谷後來果然男丁俱損,應了此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