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子全,男,漢族,重慶市巫溪縣人,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村醫,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子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中共黨員
個人簡介,榮譽稱號,相關事件,為救病人,痛失愛女,成為赤腳醫生,全縣第一個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村醫,自製藥膏,治癒學生疥瘡,翻山越嶺,免費疫苗徒步行,行醫事件一,行醫事件二,行醫事件三,行醫事件四,中共中央組織部親發《黨費收據》,根治八寨村,忙碌的校外輔導員,登山攀岩為民尋水源,多方奔走為孩子,不僅治病,更要“治”富,內容來源,
個人簡介
鄭子全,男,漢族,重慶市巫溪縣人,重慶市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村醫,1985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榮譽稱號
1976年,參加“四川省赤腳醫生合作醫療先進集體先進個人表彰大會”、受到原中共四川省省委書記趙紫陽同志接見、
1990年,“四川省優秀個體工作者”,參加“四川省優秀個體工作者表彰大會”、
1991年,“全國優秀個體工作者”,參加了全國個體勞動者表彰大會,受到原國務院總理李鵬接見、
“四川省學雷鋒標兵”、
1993、2005年,兩度被評為“全國優秀鄉村醫生”、
2006年,“全國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
2006年10月,第六屆“全國十佳少先隊志願輔導員”、
2006年10月,衛生部“全國健康衛士楷模”
2007年,被推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08年,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09年11月,受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市委書記薄熙來同志,重慶市委常委、副市長、黨組副書記黃奇帆同志接見、
連續十幾年年被巫溪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由於他傑出的表現,縣委組織部曾製作了電視專題片《一個共產黨人的胸懷》,在四川電視台、重慶電視台、萬縣電視台和巫溪電視台等播放,並作為黨課先進教材在全縣推廣學習。有關他的先進事跡也先後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四川日報》、《重慶日報》、《萬州日報》和巫溪《寧河報》上刊發過。從1990年到現在,他分別在成都、重慶和原萬縣九縣一市作演講報告208場。
2009年12月,由衛生部新聞宣傳中心與北京金雨時光影視文化有限公司聯合攝製,在重慶市巫溪縣拍攝完成《新鄉村醫生》(又名《父親是座山》),講述了鄭子全醫生的先進事跡。
大巴山脈,雲霧籠罩。
一個孤獨的身影,背著藥箱,在崎嶇的山路上默默地走了31年。
巫溪是重慶最窮最苦的縣,52歲的鄭子全是巫溪縣尖山鎮八寨村唯一的村醫。一間泥巴房,就是他的家。在村民的眼裡,那是一座護佑生命的“聖殿”。
他是一名“赤腳醫生”。那雙腳,沾過泥,趟過雨,踏過雪;那雙腳,毒蛇咬過,蚊蟲叮過,荊棘刺過……
31年間,他累計診治病人10萬人次。為了搶救鄉親,他失去了女兒。他有多次機會離開農村,卻倔強地選擇了與大山為伴。
大巴山盛產黃連,五月開花,漫山遍野。其花清香,其根味苦,是清熱解毒的良藥。
他就像一棵黃連,挺立於高山,紮根於泥土,忍受著風霜雪雨,把清香留給人間……
一邊是病重的女兒,一邊是病危的鄉親。在兩難抉擇中,他決定連夜上山搶救鄉親。當他趕回家時,女兒剛剛離開人世
相關事件
為救病人,痛失愛女
1978年3月,大巴山陰雨連綿。“鄭醫生,鄭醫生……”喊聲未落,一位渾身濕透的農民已經推開屋門,沾滿泥巴的雙腳還在淌水。他是外村人,表哥重度脫水,已經昏迷。他哀求道:“病人快不行了,你的醫術高,快去救救吧!”
此時,天色已暗,大雨滂沱。鄭子全轉過身子,目光落在床邊。飄忽的油燈下,剛滿1歲的小女兒患急性腸胃炎,上吐下瀉,高燒不退,病情很重。怎么辦?望著女兒,他猶豫了。去吧,對不起家人;不去,對不起鄉親。但是,作為醫生,豈能見死不救?於是,他叮囑了妻子幾句話,背起藥箱就走。
鐘家村坐落在山腰,離八寨村有10多公里路。當夜,春雨嘩啦啦像瓢潑,道路陡峭泥濘,人隨時可能摔下山澗。他們深一腳淺一腳,幾個小時後才來到病人家。此時,鄭子全已經成了泥人,衣服濕透了,草鞋也跑斷了。但他顧不上換衣服,立刻進行搶救。
病人叫張興華,33歲,沒有娶妻,弟弟妹妹年幼,父親體弱多病,母親早亡,家徒四壁。當時,病人已高燒半月,兩天水米未進,骨瘦如柴,家人把棺材都備好了。
鄭子全剛剛學醫3年,從未見過如此重症。但是,張家人眼巴巴地望著他,把他當成了救命草。於是,他把了脈,又從藥箱裡翻出一本《中醫內科》,希望找到一個對症的方子,結果越翻心越亂,急得一頭汗。最後,他總算根據粗淺的醫學知識做出判斷,病人是由重感冒引起發熱脫水,尚未形成肺炎。於是,他先打針輸液,再連夜抓來中藥熬湯,總算穩住了病情。
夜深了,鄭子全決定留下來。病人奄奄一息,家人害怕,誰也不敢挨著睡。鄭子全說:“我挨他睡,有什麼危險,好搶救。”山裡的春天很冷,但床上只有一張蓆子,一條破爛不堪的被子,無法禦寒。鄭子全睏倦之極,卻不敢合眼。他隨時觀察病情,一會量體溫,一會餵中藥,甚至還幫助病人解便。不知不覺,已是雞叫五更。
上午9點,病人開始退燒了。到中午,說話也有力氣了,還喝了一碗粥。鄭子全熬了中藥,親自給病人餵下。中午一過,病人的脈象就正常了。
病人脫離了危險,鄭子全心裡一塊石頭落地,但另一塊石頭卻越來越沉。他一刻也等不及了,小女兒還在病床上躺著呢。此時,雨越下越大,路越來越滑。在山間,他摔倒好幾次,險些掉下懸崖。
大約晚上6點,鄭子全回到了八寨村。這時,雨漸漸小了,他的腳步也更快了。然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當他剛剛跨進家門,一陣撕心裂肺的哭聲,如同炸雷一般,在他耳邊響起。他知道,天塌了!他的身子一歪,撲到女兒床前。在油燈下,女兒雙眼緊閉,臉色蒼白,呈現嚴重失水體徵,一個小時前剛剛去世。鄭子全用顫抖的手指,為女兒抹去殘留在眼角的淚滴,然後掩面痛哭。
按照當地的風俗,小女兒被連夜埋到山上,沒有墓,不立碑,只有一片松林為她遮風擋雨。此後月余,妻子臥床不起。多少年了,鄭子全已不願再回憶往事。只是偶爾,他會走進山林,張望復張望,彷徨復彷徨。為了那遲到的一小時,他終身遺憾,卻從不後悔。他說:“我失去了一條生命,也救了一條生命。”
人心都有一架天平。一邊是家庭小愛,一邊是蒼生大愛。危急時刻,天平傾向何處,最能體現一個人的精神境界。高尚者,寧肯舍小愛而成大愛。在兩難抉擇中,鄭子全把砝碼加給別人。他的心靈之光,如同夜空中的繁星,閃耀在天地之間。
他親嘗百草,在自己身上做藥物試驗;他扎遍全身,熟悉針灸穴位。他虔誠地對待自己的事業,看病就是他的宗教
成為赤腳醫生
鄭子全生於八寨,長於八寨。兩歲半時,父母離異,剛強的小腳母親獨自把他拉扯成人。對他來說,童年是一段苦澀的記憶。15歲,他國中畢業。因家庭困窘,不得不輟學謀生。他先後當過彈花匠、木匠、篾匠、裁縫,嘗盡了人世的酸甜苦辣。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萌發了從醫的願望。有一年,他的表哥突然發燒,渾身疼痛,當時周圍鄉村只有兩名醫生,誰都診斷不清病因。兩個月後,年僅21歲的表哥就去世了。這件事深深刺痛了他。
1975年1月,他的生命出現了一線曙光。公社幹部看到他是個好苗子,推薦他到八寨村衛生室當“赤腳醫生”,並參加短期醫學培訓。當時,農村醫療條件落後,疫病流行,巫醫興盛。百姓的呻吟,堅定了他學醫救民的信念。他跋山涉水,向遠近有名的民間醫生學習請教。為了辨別藥材,他親嘗百草,熟悉藥性藥理,並多次在自己身上做藥物試驗。練習針灸時,他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渾身扎遍,卻樂在其中。他像教徒一樣,虔誠地對待自己的事業。看病就是他的宗教。
然而,美好的願望,並不等於美好的現實。在臨床實踐中,他深深感到,僅靠“一根針,一把草,一雙鐵腳板”,並不能當個好醫生。對於很多疑難病症,他常常感到束手無策。
全縣第一個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村醫
1979年,改革的春天來了。他鼓起勇氣給成都中醫學院寫信,訴說了對知識的渴望。信中寫道:“我是萬縣地區巫溪縣白果公社的一名赤腳醫生,由於大巴山區貧窮落後,醫療條件有限,農民缺醫少藥情況特別嚴重。我淺薄的知識,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民眾的看病需要。我想自學,但苦於找不到老師和書籍,懇請貴校給我郵寄一些輔導書籍……”很快,學院回信了。信中講了很多鼓勵的話,並決定招收他為該院首批函授學員。對於鄭子全來說,這一喜訊如同天降甘霖,他憂鬱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學院陸續寄來《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中醫基礎理論》、《兒科學和婦科學》、《西醫基礎》等13門課程的書籍,總共100多本。曾經飽嘗無書可讀之苦的他,如獲至寶。從此,他除了在診室看病,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書海里。數年間,他不肯看一場電影,哪怕是在家門口放映;不肯耽誤一個晚上,哪怕是老丈人請吃飯。為了讀懂那些“天書”,他每天都熬到深夜,早晨天不亮就起床,從不間斷。每一本教材,他幾乎都能背下來。村里人說,鄭醫生窗前的燈光,熄得最晚,亮得最早。有一次,由於過度疲勞,他半夜在書桌前昏倒,妻子夢中驚醒,趕緊將他扶上床,心疼地說:“你都快成書痴了!”
1984年,他參加了鄉村醫生考試,以全縣第一名的成績,獲得鄉村醫生證書。1986年7月,他自學完成了成都中醫學院四年本科課程,成為全縣第一個接受大學本科教育的村醫。當郵遞員送來燙金的《結業證書》時,他和妻子喜極而泣。
自製藥膏,治癒學生疥瘡
他用自己研製的藥膏,治療疥瘡患者兩萬多人次。他不求賺錢,免費治療學生數百名,避免了疾病蔓延大巴山區終年陰雨潮濕。疥瘡是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發作起來,奇癢難忍,但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藥物。民間流傳一種說法:“窮長虱子富長瘡”、“長了瘡能長壽”。其實,這不過是農民有病難醫,聊以自慰罷了。
鄭子全立志解除百姓疾苦。他遍查古今醫學資料,潛心研究,終於發現是疥蟲在作怪。但是,疥蟲很頑固,抗感染藥物很難殺滅。鄭子全從古籍中汲取營養,把有關藥物一一挑選出來,反覆試驗,終於研製出了一種治療疥瘡的中藥膏。
小小藥膏,療效神奇。不僅周邊鄉鎮的患者紛紛求治,就連巫溪縣城的患者也慕名而來。有人說:“鄭醫生,你發財的機會來了。你的藥那么靈,夠吃一輩子了!”鄭子全說:“我研製藥物是為了治病,不為賺錢。”在村衛生室,他的藥膏只收成本費,老百姓花幾元到十幾元錢,就能治好病。症狀輕的,他不收錢。近年來,他累計治療疥瘡患者兩萬多人次。
1990年春,巫溪縣一位縣委副書記緊急來電,說馬坪中學和尖山中學疥瘡鬧得很兇,有六七百人感染,希望他馬上前往治療。於是,他坐車來到30公里之外的馬坪中學。一進學校,他就查看學生宿舍、教室和食堂,發現學生的被褥特別潮濕,且不衛生。於是,他主動要求講一堂健康知識課。由於教室太小,全校師生便來到操場上。沒有麥克風,他就扯起嗓子喊;沒有講台,他就站在磚頭上。在料峭的寒風中,他講了一個小時,從疥瘡的病因、病理到診斷、治療,通俗易懂,贏得了熱烈的掌聲。隨後,他逐一檢查長疥瘡的學生,並詳細記錄病情。幾天后,他配製了400多份藥膏,親自送到學校。根據病情輕重,每份都寫有患病學生的名字。很快,所有學生的疥瘡都治癒了。這些都是免費的,他甚至連往返的車費都不讓學校報銷。在他看來,避免疾病蔓延才是最大的事。
翻山越嶺,免費疫苗徒步行
他翻山越嶺,走遍全村的每一戶人家,不讓一個娃娃漏種疫苗,31年從未間斷八寨村有480戶人家,分布於山頂、山腰和山腳。遠遠望去,如同棋盤上散落的棋子。
近年來,村里住泥巴房的越來越少了,可鄭子全至今還住在30多年前修建的泥巴房裡。屋裡四壁裂縫,透風漏雨。窗戶是塑膠布糊的,採光很差,即便是白天也要開燈。一張木床,已看不清是什麼顏色;兩個柜子,把手已掉得七零八落。家中最值錢的是一台25英寸的康佳彩電、一床絲綿被和一條毛毯,那是兩個女兒給買的。
鄉村醫生很苦,沒有工資,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療和養老保險。一旦失去勞動力,家庭生活將陷入困境。村衛生室收入微薄,他把一部分錢用於幫助貧困患者,剩餘的錢僅夠維持衛生室基本運轉。他還種了兩畝地,養了幾頭豬,以維持日常生活。
打預防針是一件苦差事。縣裡每年送3次疫苗,每次有100人份左右。疫苗需要冷藏,必須儘快注射。於是,每當疫苗一到,鄭子全就背起裝著冰塊的保溫箱上山,為適齡兒童注射疫苗。31年來,他翻山越嶺,走遍了全村的每一戶人家,從未間斷。有一次,他剛好鬧腹瀉,渾身無力,但是,疫苗到了,一天也不能耽擱。於是,他拄著樹枝,咬著牙上了山。白天打不完,晚上接著打。在昏暗的燈光下,孩子們的臂上留下了一個個印記,他的頭上也淌出了一串串汗珠。由於勞累過度,他回家後大病一場。
前些年,農村的住院分娩率很低。有的人家生了孩子,沒趕上注射疫苗時間,就要等下次補種。對此,鄭子全都要一一登記下來,不讓一個娃娃漏掉。一次,他到深山裡的一戶人家補種疫苗。不巧,孩子出門串親戚了。於是,他就住在山上等了一天,直到孩子回來。打過疫苗後,經觀察沒有不良反應,他才放心地離開。
疫苗是國家免費提供的,縣疾控中心每年給村醫補貼120元。考慮到村醫辛苦,縣裡允許村醫打一針疫苗,收一到兩元錢,作為勞務費。但是,鄭子全從來不收錢,直到近幾年,才收5角錢的注射器成本費。有人笑話他:“你呀,傻到頭了。一分錢不掙,還幹得有滋有味。”可他卻說:“生個娃娃不容易,如果不打疫苗,落下點病,我怎么對得起鄉親?”31年來,全村從未發生過重大傳染病流行。
他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只要有鄉親來喊,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隨時出診。幫別人渡過苦難,是他最大的快樂
作為一名村醫,鄭子全把病人的事看得比天還大。只要有村民來喊,無論白天黑夜,不管山高路遠,他都二話不說,立即出診。
行醫事件一
1993年夏,一位太平村村民急匆匆走進八寨村衛生室,要買治“傷口”的藥。原來,他老婆在家裡生孩子,產後出血不止。“傷口什麼樣?”鄭子全問。
“有一大坨肉露在外面。”
鄭子全意識到,這可能是子宮脫出,一旦耽誤,性命難保。於是,他馬上說:“快帶我到你家去!”
當時,已是晚上7點多,下著大雨。產婦子宮脫出,生命垂危,必須立即送往醫院。但是,家人卻說是鬼邪纏身,猶猶豫豫不肯去。鄭子全猜想,可能因為家裡太窮,怕上醫院花錢。於是,他掏出了身上僅有的50元錢,喊道:“再不去就出人命了!”為了防止意外,他親自陪同。村里沒有車,他們就找了一個滑竿,抬著產婦到了尖山衛生院。
在衛生院,鄭子全懇求院長說:“這個病人家庭特別貧困,得了重病,沒錢治療,請你們在手術費上照顧一下!”院長二話沒說,立刻組織醫生搶救,經過5個小時的手術,產婦終於得救。最後,衛生院只收了80元錢。
行醫事件二
鄭子全嘗過苦日子的滋味,每當看到別人比他苦,就忍不住掉眼淚。用有限之力,幫別人渡過苦難,是他最大的快樂。多年來,鄭子全對軍烈屬、五保戶、貧困戶、過路的沒錢病人,都是免費治療。他不捨得為自己花錢,卻捨得為病人貼錢。村裡有個殘疾特困戶叫彭正雙,光棍一人,年輕時患了骨結核,拄雙“棒棒”。家裡的一間土房破舊不堪,勉強維持溫飽。由於體質虛弱,他經常感冒,四肢疼痛。到村衛生室看病,鄭子全從來不提錢,讓他免費拿藥。有時,還會給他一些化肥和種子錢。如今,老人已60多歲,一見他就喊“救命恩人”。
行醫事件三
鐘家村有一家人姓周,男的痴呆,女的有類風濕病,生活極其貧困,家裡經常買不起米。1995年,鄭子全到他家去看,房頂直漏雨,地上都是水,被褥破舊不堪。一個7歲的小女孩躺在凳子上,嚶嚶啼哭。他問:“為什麼哭?”女孩說:“別人都背著書包上學了,我也要上學。”原來,她家太窮,讀不起書。於是,鄭子全擦乾女孩的眼淚說:“從明天起,我供你上學。”從此,他每年給小女孩周萍600多元,一直到她國小畢業。
行醫事件四
每每遇到家庭貧困的患者,鄭子全總想伸出手幫一把。然而,由於自己生活拮据,常常力不從心。於是,他就倡議鄉親們救助貧困者。1989年,巨堡鄉農民張煥銀患肺結核,後變成肺膿腫穿孔,因家境貧寒,無錢治療,生命垂危。家人含淚為他悄悄準備了後事。鄭子全知道後,立即決定向社會募捐。他帶頭捐了300元,又動員街上的個體戶捐款。當時,鎮衛生院連台X光機也沒有,無法診斷病情,他就親自護送患者到區衛生院檢查,終於確診了病情,並對症治療。不久,病人康復了,但家裡一無所有,根本沒法過日子。於是,鄭子全再次號召大家捐了800元,為張家買了3000株甘薯苗,一頭仔豬,幫助他發展生產。如今,張家的生活日漸寬裕。
中共中央組織部親發《黨費收據》
在入黨一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他賣掉半畝樹苗和4頭豬,向黨組織自願多繳黨費1000元在八寨村衛生室的牆上,掛滿了鄭子全獲得的各種榮譽證書。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張《黨費收據》,上面寫道:“鄭子全同志自願一次多繳黨費計人民幣1000元。特此證明。”時間是1986年10月10日,簽章單位是中共中央組織部。
鄭子全深深地熱愛共產黨。他說:“我是從苦水中泡大的,現在成長為一名醫生,最感謝的就是共產黨。”1985年9月,他終於實現了夢想,成為一名正式黨員。
1986年,在入黨一周年紀念日來臨之際,他的心情格外激動。為了表達一片深情,他決定獻上一份特殊的“禮物”———1000元黨費。他對妻子說:“如今生活好了,全靠共產黨。現在,社會上很多人一切向錢看,惟利是圖,我想讓人們看到一名共產黨員的精神境界。”
當時,村衛生室幾乎沒有收入,他家尚無一分錢儲蓄,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他先賣了半畝樹苗,換了400多元。接著,又賣了4頭豬,得了500多元,這才湊足1000元。
在那個年代,1000元是一個天文數字。當他把這筆“巨額黨費”交給村黨支部,村里不敢接,因為從來沒有這樣的先例。於是,村請示鄉,鄉請示縣,縣委請示地委,地委請示省委。最後,省委組織部答覆:1000元以上的黨費,由縣委組織部直接寄中央組織部。
11月的一天,巫溪縣委組織部派人來到鄭子全家中,轉交了中組部寄來的一封信,裡面是《黨費收據》。他們放了鞭炮,還給他買了一套《醫宗金鑒》,勉勵他好好為村民服務。那天,他激動得徹夜難眠。
“巨額黨費”訊息傳開後,村民們並不感到意外,因為鄭子全一貫積德行善,傾囊助人,有黨員的樣。
面對一次次走出農村的機會,他倔強地選擇了與大山為伴。他說:“我和農民有感情,這裡越貧窮,我越不忍離開。我願意在農村當一輩子醫生。”
對於鄭子全來說,並非沒有改變命運的機會。然而,當機會出現時,他卻倔強地選擇了留在農村,寧願與大山為伴,與清貧為伴。
根治八寨村
1990年,他獲得“四川省優秀個體勞動者”稱號;1991年,他又獲得“全國優秀個體勞動者”稱號。在全省的百場巡迴演講中,他的事跡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於是,走出山村的機會一次次出現了。1990年,縣衛生局領導幾次找他談話:“局裡想調你到縣裡或鄉里醫院工作,具體單位由你選。如果同意,馬上派你到成都醫學院深造。”面對如此誘惑,鄭子全居然平靜如水。他說:“我一直在農村當赤腳醫生,從來也沒想過離開農村。我一走,誰給老鄉們看病?”
1991年,萬州地委一位姓陳的副書記特意來看他,在飯桌上,陳副書記說:“你還年輕,轉個行吧,先上黨校學習。你這樣的勞模,要重點培養。”鄭子全站了起來,懇切地說:“我和農民有感情,這裡越貧窮,我越不忍離開。我願意在農村當一輩子醫生。”對於他的回答,陳副書記既意外,又敬佩。臨別時說:“你這樣的人,很難得。你好好為百姓服務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常有藥商上門推銷,有時一天來好幾個公司的人。有的說:“你從我這裡進藥,價格低,還給回扣。”還有的說:“你名氣大,咱們合夥乾,一年輕輕鬆鬆幾十萬。”對此,他總是婉言拒絕。他進藥的基本原則是:渠道要正,質量要好。
鄭子全從不進貴藥,不開大方,不圖賺錢,夠本就行。在村衛生室,最貴的藥不過10多元,最便宜的藥只有5分錢。病人感冒發燒,他儘量不用抗生素,而用小柴胡湯等中草藥,一兩服就管用,只花三四元。他說:“醫生最重要的是良心,行醫就是行善。藥賣貴了,老百姓承受不了,我也心不安。”
在衛生室的藥櫃裡,最多的還是價格低廉的中草藥。幾乎每年夏秋,他都要上山採藥,自己炮製,以降低藥材成本。大巴山上的紅池壩,是中草藥的“寶庫”。但是,那裡地勢險峻,人跡罕至,荊棘叢生,毒蛇很多。每次採藥,他都要穿雨鞋,打綁腿,還得帶上鋤頭、砍刀和繩子。岩白菜、石楓子等藥材療效極好,但長在懸崖上,市場上很難買到。為了採集這些藥材,他經常冒著生命危險攀登。受過多少傷,連他自己也數不清。31年來,他穿破的鞋子有300多雙。
忙碌的校外輔導員
自1990年以來,鄭子全義務擔任百步國小的校外輔導員。由於村衛生室離學校很近,他就主動承擔了校醫室的任務,呵護著千餘名學生的健康。每天清晨,學生們一到校,他的診室也準時開門。有人來,他就接診;沒人來,他就讀書。他說:“如果我不來,孩子們一旦有急病,就會耽誤半天。”哪個孩子來看病,他都倒好開水,看著把藥服下。有的孩子嘔吐腹瀉,把屎拉在診室,他都自己清掃,沒有一句責怪的話。春秋兩季分別是感冒和痢疾的高發季節,為了預防疾病,他每年都要在食堂煎兩次中藥,讓學生們喝。金銀花、黃芩、連翹等都是他自己采的藥材,既地道,又有效。
登山攀岩為民尋水源
他冒險攀崖,實地考察,把清洌的泉水引下山。他為家鄉辦的好事數不清,卻從不圖任何回報不走進大巴山,就不會懂得山之博大,更不會懂得大山人的情懷。
鄭子全是一名醫生,也是巫溪縣政協委員。他牽掛百姓的疾苦,關注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他像一棵小草,無私地報答著春暉。
尖山鎮自古缺水,百姓世代喝土塘水。全鎮1.8萬人飲水困難,患痢疾的人很多。近年來,各級政府想了很多辦法,鼓勵農民修建水塘,但因當地是石灰岩地質,水塘用不了多久就裂縫,存不住水。在百步國小,每到秋冬缺水季節,學校都要租車外出拉水。後來,學校要求每個學生每天交一桶水。目睹學生們抬水上學的情景,鄭子全心裡很不是滋味。
他想起老輩人說過,在海拔1800多米的老鷹寨,有一眼甘泉。上世紀20年代,村民為躲避戰亂,曾在那裡居住過。2002年,他兩次冒險登山攀崖,實地考察,發現了那眼清泉。他想,泉水白白流走,太可惜了。如果能夠引下山,百姓該多高興啊!
很快,他向鎮政府匯報了考察結果。但是,資金成了最大的攔路虎。引水需要10多萬元,可巫溪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濟十分困難。鄭子全決定向重慶市政府反映吃水難問題。他打通了一位市領導的電話,得到了全力支持。9月,萬米管道從山上通到山下,如同一條蜿蜒的巨龍,清洌的山泉流到了千家萬戶。從此,尖山鎮告別了喝土塘水的歷史。
多方奔走為孩子
百步國小門前有條陡坡路,學生們每天經過時提心弔膽。2001年,一輛拖拉機下坡時,剎不住車,猛然衝進校園,雖然沒撞到學生,但司機手臂折斷。後來,又有一輛機車撞在電線桿上,搭載的學生當場昏迷,胳膊肘關節脫落,頭上縫了5針。這兩起事故震動了鄭子全。他和校長商量,要想辦法把這條路修好,讓孩子們安全地上學。但是,學校沒有經費。於是,鄭子全多次到縣、市政府反映。當年6月,交通部門撥款5萬元,徹底整修了這條路。事後,學校多次催他報銷幾個月的電話費,他都謝絕了。鄭子全為鄉村辦的好事數不清。有人說:“你跑來那么多項目,拿點辛苦費,合情合理。憑你的貢獻,早該有新房住了。”他回答:“為老百姓辦事,我不圖任何回報。做人要清清白白,做事要乾乾淨淨。”
不僅治病,更要“治”富
馬坪鄉由於大山阻隔,曾是巫溪縣最後一座“孤島”,自古不通公路。馬坪鄉人到巫溪縣辦事,要從雲陽縣多繞90多公里,很多農產品都爛在地里,危重病人也送不出去。為了解決這一難題,鄭子全多次往返於重慶和巫溪之間,四處奔走。1999年,重慶市有關部門撥款108萬元,修建了馬坪至田壩的公路和橋樑,使馬坪鄉走出了封閉的世界,從此天塹變通途,百姓有了致富路。春去秋來,他的足跡印滿青山,化作一串串音符,奏響生命的樂章。
雲霧深處,大山之巔,有一棵小小的黃連草。大山是小草的依託,小草是大山的赤子。大山因小草而神奇,小草因大山而挺拔。
內容來源
(《人民日報》記者白劍峰2006年02月23日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