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坤五
- 生卒::1885—1959
- 描述::作家
- 籍貫::福建
個人概述,職業生涯,個人榮譽,個人影響,人物評價,
個人概述
歷史小說的先驅。字友鶴,舊體詩詩人,以淺近文言寫雜文、小說。
職業生涯
一九三○年九月九日,連雅堂主編的《三六九小報》創刊時,鄭坤五曾獲聘為顧問。亦在該報發表不少文章。曾以文言寫成多部長篇小說,是舊文學時代重要的作家。
一八八五年出生於楠梓,幼年時返回中國的福建漳州府漳浦縣就學,畢業於漳浦中學。其父為清國五品藍翎武官,其母“文學涵養頗深”,文學武藝皆得到薰陶。其後又舉家返台定居,返台後設藉鳳山郡大樹莊九曲堂。戰後遷籍於高雄市,一九五九年去世。
三○年代,台灣話文運動興起時,鄭坤五曾提出“鄉土文學”的口號,主張以台灣語寫作,是“台灣話文運動”的主要支持者。此運動不僅消極地主張保存台語,而且主張文學語言台灣化,以取代日語或文言文及中國白話文,同時撲滅文盲,以擴大台灣新文學運動的基礎。
他曾經在一九三二年元月出版的《南音》第二期發表《就鄉土文學說幾句話》表達他擁護“鄉土文學”及台灣話文寫作的意見。這篇文章顯示他有寫白話文的能力,亦擅日語,兩者可能都靠自修學得。
一九二○年,台灣總督府調整地方行政區域,鳳山郡下的第一任大樹莊長,即由鄭坤五出任。戰後,一度應聘為高雄中學國文教師及屏東女中教師,並參與若干小報之創辦、編務或藝文討論,與地方上之舊文人,如陳春林、陳皆興等亦時相往還,為一貫穿新舊文學,連結日治至戰後,活動面廣闊,地方上少見之活躍文人。
高雄地方史家林曙光說,鄭坤五“不僅是鄉土文學的首創者,並能以身作則從事創作,允為鄉土文學的先驅。”同時又認為,日本政府在統治台灣期間,對有功名的舉人,秀才無不禮遇有加,極盡籠略之能事,舊文人能抗拒其寵幸,拒寫歌功頌德之詩文者,鄭氏是少見的鳳骨嶙峋者,所以,他也是“台灣舊文學的殿軍”。
後二者不見出版,亦不見文學史家論及其內容,僅據其後人轉述,《活地獄》是寫參與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運動的知識分子,被日警逮捕後,遭到嚴刑拷問的經過。鄭坤五雖曾任日人的官派莊長,卻據說因寫詩批判日本政府欺壓台民而遭郡守革職。兩者相互印證,或許鄭氏亦有具抗日意識之作品。
《愛情的犧牲》“是描寫一對男女,如何為愛情犧牲;如何忍辱負重地盡忠、盡孝、盡義。”也是戰後唯一的小說作品。
《鯤島逸史》是一部以淺近文言與白話文並用文體寫成的章回體小說,也是台灣文學史上首見的以地方史為背景寫成的歷史素材小說。
一九四四年三月,由“南方雜誌社”出版,六○年代人有人擅改為《台灣逸史》翻印,台視曾改編為《鳳山虎》連續演出,任意竄改情節又不提原著作者。鄭坤五四子鄭麒稱:“先父曾花一年多的時間,蒐集數據而成《鯤島逸史》。
當時擔任九曲堂公學校家長會長,負責監建四棟教室,由颱風來襲,建築全毀;為了重建工作,因而賣了《鯤島逸史》的著作權。”這是一部寫清乾隆末年迄鹹豐年間,山賊海盜在南台灣欺壓良民,民間忠義俠骨之士起而抗賊懲匪的故事。
作者自言:現代小說不是言情便是冒險,不然就宣傳迷信。“竊謂人生不幸為文人,已不能上馬殺賊,下馬作露布,落筆豈可不慎!縱不能為國干城,又何忍以無稽之文字貽害社會乎!”所以作文的目的,就在“獎勵忠孝,杜絕奸狡;破除迷信,宣傳科學;維持公道,懲戒匪類。”“引導青年尚武,指使婦人雄飛”。是一部集合文以載道思想與宣揚忠孝節義戲劇效果的傳統通俗小說。不過,他也“廣引各地縣誌,採錄故老口碑”,因此,豐富的地方史背景,呈現了台灣早期開發階段的民眾生活面貌,自然也是台灣小說的創舉。
撇開鄭坤五深厚的舊文學背景,以及他個人特有的昭忠彰義的固定文學功能認知,就保存先民生活遺蹟,反映鄉土民情而言,他仍然是立足台灣土地而創作的文學的先驅者。
個人榮譽
鄭坤五的作品,除了舊體詩和雜文外,主要是在小說創作方面的成就,據其後人回憶,鄭氏的長篇小說,除了知名的《鯤島逸史》還有《活地獄》、《愛情的犧牲》及未完成的《大陸英雌》等。
個人影響
《鯤島逸史》文體模仿《水滸傳》,展示了他傑出的舊詩修養。而所作雜文,多詼諧有趣,是一人生閱歷豐富、洞察人情,具有深刻人性透視力的作家。《鯤島逸史》又是他主張“鄉土文學”的實踐,和他晚年未完成的寫作計畫《台灣五千年史》兩相印證,鄭坤五文學已有相當明確的本土意識。
人物評價
鄭坤五是一位多方位的藝文家,詩、文、繪畫皆有獨到的成就。繪畫方面尤擅畫虎,坊間相傳,曾有日警慕名求畫,他特意在畫軸上方畫一條線吊一枚古錢,暗喻日警為“吃錢虎”。顯示鄭坤五在載道文學之外,風流自恃傲骨嶙峋的另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