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謎題

鄭和謎題是20世紀初,中國現代史學的先軀者、啟蒙思想家梁啓超先生提出的一個歷史研究課題,他在當時的《新民叢報》上提出:“鄭君之初航海,當哥倫布發見亞美利加以前六十餘年,當維哥達嘉馬發見印度新航路以前七十餘年。顧何以哥氏、維氏之績,能使全世界劃然開一新紀元。而鄭君之烈,隨鄭君之沒以俱逝。我國民雖稍食其賜,亦幾希焉。則哥倫布以後,有無量數之哥倫布,維哥達嘉馬以後,有無量數之維哥達嘉馬。而我則鄭和以後,竟無第二之鄭和,噫嘻,是豈鄭君之罪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和謎題
  • 提出者:梁啓超
  • 提出時間:20世紀初
  • 有關人物:鄭和
  • 發布刊物:新民叢報
簡介,其他信息,

簡介

不用說梁啓超先生感到迷惑,現代歷史學家對上述歷史現象也迷惑不解,並把它稱為“鄭和謎題”。與“鄭和謎題”同時產生的是科學技術歷史上的“李約瑟難題”.
鄭和下西洋是官辦的航海活動,是在明朝皇帝的旨意下進行的大規模遠航活動,具有鮮明的官辦特色,明朝皇帝可以利用自己的權力,調動全國的人力、財力、物力組織船隊,進行遠航,為實現一定的政治、軍事目的,可以不計成本,不顧經濟效益,但是,這樣的遠航是不能持續的,這注定了鄭和下西洋只能曇花一現。可以這樣說,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奇蹟出現在明代封建社會是偶然的,不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反觀哥倫布等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動,它們是發生在15—16世紀歐洲出現了商品經濟生產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國家,那裡出現了新興的資產階級,需要黃金,需要財富,進行資本積累,也需要商品生產的原料、市場。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探險活動正是為了滿足這種社會需要。西方國家的社會生產力發展需要遠航探險,以發現新航路、新大陸。同時,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探險不是官辦的航海活動,沒有官方參於,而是在利益驅動下,為了獲利目的開始了航海探險,尋找新航路、新大陸,以獲取財富。可以這樣說,發生於15—16世紀的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活動是必然的,是西方國家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

其他信息

1984年秋天,偉人鄧小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談改革開放時說:“恐怕明朝明成祖的時候,鄭和下西洋還算是開放的。明成祖死後,明朝逐漸衰落。以後清朝康乾時代,不能說是開放。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
在鄧小平的倡導下,中國走上了改革開放之路。在鄧小平過問下,1985年,中央在南京召開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大會。此後,在江蘇南京、太倉,福建長樂,雲南昆明,北京等省市相繼成立鄭和研究會或鄭和下西洋研究會,召開有關鄭和下西洋的報告會、學術討論會,對鄭和下西洋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討論,在全國各地及海內外興起一個“學習鄭和,研究鄭和,宣傳鄭和”的熱潮,人們頌揚鄭和,研究鄭和,評說鄭和下西洋,試圖解開鄭和下西洋這一航海謎題
(施鶴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