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丕堯,農業教育家,作物栽培學家。致力於中國作物形態建成與作物生態生理研究領域的創建。以玉米為主要材料從形態與功能的結合上提出了“葉片分工分組”觀點,發現了同化物半葉運輸現象,研究了多種作物的光合性能和碳氮代謝規律,並套用計算機技術進行群體結構與功能的模擬,為作物高產栽培技術提供了理論依據。多次參加邊遠地區考察,提出了農業資源開發的一些建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鄭丕堯
- 性別:男
- 職業:農業教育家,作物栽培學家
- 國家:中國
簡介,生平簡介,成就,工作履歷,主要論著,
簡介
鄭丕堯,教授。山東淄博人。194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農學 院農藝學系。後留校任教。建國後,歷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教授,中國作物學會第三屆副理事長。1957年至1959年在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進修。五六十年代先後對我國藏、雲、貴、川地區,青海柴達木盆地,黑龍江墾區和晉蒙陝乾旱地區的農業進行考察。1953年在我國利用玉米等作物,研究作物生長發育規律。八十年代初主持研究作物栽培生態生理,開展作物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的研究。撰有《西藏高原的農業生產情況》、《玉米不同葉位葉解剖結構的研究》等論文,合譯有〔日〕山田登《作物生態生理》、北條良夫《作物的形態與機能》。
生平簡介
鄭丕堯,1919年11月11日出生於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他先在省第一實驗國小讀書,後考入濟南市一中,繼而進入青島讀高中,一向勤奮好學,學習成績優秀。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侵略軍侵華,他只得在家自學。1939年,鄭丕堯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大學農學院農藝系。在大學期間,他刻苦紮實學好每一門課程,培養自己的基本實驗技能,廣泛閱覽農業及有關領域的文獻書籍。1943年畢業後留校任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全國高校院系實行調整,他繼續在北京農業大學從事農業教育和科研工作。在50餘年的執教生涯中,他先後主持開設作物學通論、作物學各論、作物栽培生理、作物生態生理等課程;主編《作物栽培學概論》、《作物生理學導論》等全國重點統編教材,其中:《作物生理學導論》被評為農業部優秀教材二等獎;參加編寫《世界農業概論》、《農業百科全書》等著作;翻譯出版《作物生理生態》、《作物形態與機能》等專著,發表論文60多篇。在教科結合上,他認真探索作物生產中的重大理論與技術問題,並在作物形態建成與生態生理方面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研究風格,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碩士、博士研究生和農業科技人才。
他關心農業生產和邊遠地區的資源開發,並身體力行進行實地考察,提出建議。他是北京農業大學教授、作物生態生理研究室主任、作物栽培與耕作專業的首批博士生導師,擔任中國作物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作物學會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作物學報》副主編等職務。
成就
鄭丕堯是中國較早開展作物生態生理的研究者之一。早在20世紀40年代,以水培方式研究過水稻的耐鹽性;在大田環境下研究過小麥越冬過程中植株糖分變化及根系生長。由於解放前政治動盪、社會不穩定、研究經費少、工作條件差,有些研究結果沒能形成正式論文發表,但他的研究思路、內容、方法和初步結果對於後來跟隨他工作的人有著很大的影響。他在長期的科學實驗中形成了對作物形態生理研究的一套思想體系,主張從田間條件的實際出發,研究作物主要生理過程在生育進程中的時空變化及其與外界因素作用的關係,特彆強調研究內容要和作物栽培與育種相結合,以指導提高其產量與品質為主要目標。
1955年他在北京農業大學羅道莊試驗站進行了春玉米生育過程的研究,明確提出,以生育低限溫度確定北京地區玉米適宜早播的時間,前期緩慢生長可為後期生長發育打下良好基礎,蹲苗應在穗分化前進行,以及加強後期管理爭取多果穗增產等原則措施,為後來制定北京地區春玉米栽培技術提供了理論指導。
從80年代開始,他主持開展了玉米、大豆、大麥、小麥、黑麥、燕麥和高粱等作物在全生育期的光合性能研究,測定上述各種作物的不同葉位葉片,從伸出到衰老的交替過程中在光合速率、蒸騰速率、水分利用效率上的變化,明確了各個葉片在物質生產和產量形成的實際貢獻,進而分析了不同葉片變化規律的內在結構特點。他還指導博士生進行了同化物定向分配規律的探索,首次發現禾穀類作物存在葉片“半葉運轉”現象,並證明這種現象與各種作物維管束的聯絡和長期系統發育形成的功能調節體系有關。
他又以玉米為主要對象,在積累大量研究資料的基礎上,採取田間調查和計算機技術相結合分析了植株整體形態和不同層次的特點,並根據實際測定所建立的各種數學模型進行了群體結構與功能的模擬研究,為套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分析作物群體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層次的形態特徵、生理特性與物質生產和產量形成的關係打下了良好基礎。
工作履歷
1943-1949年 任北京大學農學院助教。
1949-1953年 任北京農業大學講師。
1953-1980年 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教授。
1980-1994年 在北京農業大學任教授。
主要論著
1 鄭丕堯.秋水仙素誘發之綠豆倍數體及一般形質之觀察.華北農學報,1954(6)
2 鄭丕堯.從西蘭公路到柴達木盆地東南邊緣上的農業生產情況.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5,1(1)
3 鄭丕堯.西藏高原的農業生產情況.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56,2(2)
4 鄭丕堯.北京地區春、夏玉米生育過程的觀察.農業學報,1959,6(4)
5 鄭丕堯.甘薯塊根形成機理的理論探討.農業學報,1959,6(6)
6 鄭丕堯.多穗高粱幼苗器官形態及生態的初步觀察.作物學報,1974,1(3)
7 鄭丕堯.夏玉米“京黃113某些生物學性狀的觀察”.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1)
8 鄭丕堯.夏玉米“農大54”的生育進程及其某些生物學性狀與栽培技術措施間相關效應的初步觀察.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0(2)
9 鄭丕堯.關於玉米葉片分組的初步觀察.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1(1)
10 鄭丕堯,王法宏,王瑞舫,王樹安.大豆形態特徵及解剖組織結構Ⅱ.生理功能.中國油料,1989(2)
11 鄭丕堯,傅天明,王瑞舫.夏大豆植株的光合性能研究.中國油料,1991(1)
12 鄭丕堯,曹嘉喜,王瑞舫.夏大豆植株碳氮化合物的消長及其對產量形成的影響.中國油料,1991(1)
13 鄭丕堯,蔣鐘懷.夏播“京早7號”玉米生育規律及營養元素和剪葉的器官效應
14 鄭丕堯,蔣鐘懷,王經武.夏播“京早7號”玉米葉片葉綠素含量消長規律的研究.華北農學報,1988,3(1)
15 鄭丕堯,李小雲.玉米不同葉位葉解剖結構的研究Ⅰ.不同葉位葉片、葉鞘及苞葉光合細胞的觀察.中國農業科學,1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