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紹昌,鄧小平和鄧墾之父,四川廣安牌坊村人,字文明,生於清光緒十二年(1886),畢業於成都政法學校,受到一些新式教育。在廣安縣協興鄉教了幾年書之後,當上了鄉團總。當時,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正在四川興起,他加入了以反洋教、保路為宗旨的盛行於四川的民間幫會“袍哥會”(哥老會)”,成為協興碼頭哥老會的“當家三爺”,後升任“掌旗大爺”。辛亥革命期間,廣安建立革命軍,鄧紹昌當上了革命軍的新兵訓練營營長,當過廣安縣的警衛總辦(又稱團練局長),受過新式教育並多年參加四川保路運動和革命軍的鄧紹昌後因不願與當地的“鄉匪”同流合污,受到排擠,被撤團練局長一職,他不得不拋下家小,到重慶“避禍”。鄧紹昌在當地算是見過大世面的人,他對中國的落後狀況很不滿意,認為必須學洋人之長,讓少年鄧小平到重慶去入讀留法預備學校,並回家變賣田產和借錢以湊夠鄧小平赴法留學的旅費300塊大洋,影響了長子以後的發展方向。1936年去世。
鄧小平是鄧紹昌的長子,鄧紹昌按字輩的排序為他取名鄧先聖。進入本村私塾後,教書先生把他的名字改為鄧希賢。
鄧紹昌先後娶了四個妻子,共生育九個子女,最後養活下來七人(四男三女)。第一個妻子張氏,病死無後;第二個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長女鄧先烈,長子鄧先聖即鄧小平,次子鄧先修即鄧墾,三子鄧先治即鄧蜀平,次女鄧先珍(10歲時病死),淡氏於1926年病故;第三個妻子蕭氏,生一男即四子鄧先清;第四個妻子夏伯根,生三個女兒,三女鄧先芙,四女鄧先蓉,五女鄧先群。
決定長兒去法國留學
鄧紹昌曾是四川省保路運動幫會組織“袍哥會”(哥老會)的小領導,辛亥革命期間加入廣安革命軍,當上新兵訓練營營長,當過廣安縣的警衛總辦(又稱團練局長),後因不願與當地的“鄉匪”同流合污,受到排擠,被撤團練局長一職,他不得不拋下家小,到重慶“避禍”。
由於鄧紹昌“避禍”日久,家裡舉債度日,小平的學費很難籌集。正巧,第二年8月,留法勤工儉學會重慶分會成立,工商界人士和社會名流捐款2萬多元,開辦了重慶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招收中學畢業生和具有同等文化水平的青年入學,學制一年,畢業後赴法留學。在重慶的鄧紹昌得知此事,立即捎信回家,讓小平到重慶。
鄧紹昌的這個決定,影響了小平同志的一生。在當地,鄧紹昌也算是個見過大世面的人,他對鄉間的落後狀況很不滿意。
他察覺到,中國人要想出頭,必須學洋人之長,他要把長子“送到大地方的學堂去”。而留法預備學校的開辦,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不必花大筆的錢,就可以實現這個心愿。但此舉遭到淡氏的極力反對,她埋怨鄧紹昌:“才十幾歲的娃兒,就弄到那么遠的外國去,一邊讀書,一邊做工,哪個忍心囉!”
鄧小平考上留法預備學校,是自費生。赴法留學的旅費大約300塊大洋,學校對自費生只補助一小部分,大部分要自己出。鄧紹昌回到廣安,變賣田產,仍然湊不夠錢。於是,他找到了岳父、岳母和妻舅,再三說明鄧小平出國後的光明前景,終於打動了淡家,拿出錢來資助小平。
鄧紹昌,字文明,生於1886年,卒於1936年,清末畢業於成都法政學校,在協興場教過書,開過茶館、飯館,做過協興鄉團總和廣安縣團練局局長。由於受過新式教育,跑過世面,他為人正直,嫉惡如仇,痛感清政府的腐敗和帝國主義侵略者的橫行:“這個社會是不像個樣子,是應該革命”。他做了協興“碼頭”的當家三爺,後升為“掌旗大爺”,奔走呼號,積極從事反洋教和“保路運動”。辛亥革命前後,廣安建立革命軍,血氣方剛的鄧紹昌加入革命軍當上了新兵訓練營營長,率部參加了地方的武裝暴動。鄧紹昌在鄉里受人尊敬,很有影響,由此當權者極力拉攏。但剛直不阿的鄧紹昌不願同流合污,終不為權力者所容,受到排擠,擔任縣團練局局長不到兩年就被撤換,甚至不得不跑到重慶避難。正是他到了重慶,才知道了重慶開辦留法勤工儉學預備學校的事,毅然把15歲的小平送進了這所學校讀書,使小平從此走上了救國救民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