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經歷
昨天
一個不斷創新的技術工人
從1988年進廠開始,鄧建軍就在乾中學,學中乾,從而練就了過硬的本領。他用自己的創新曆程見證了
中國紡織產業的艱難崛起。
染整行業,一直是我國
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主要被色差、縮水率等問題所困擾。黑牡丹的主產品是出口
牛仔布,當時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預縮率問題。預縮率高了,經濟受損失;少了,又達不到質量標準,做出的服裝會因收縮不當而變形,造成國際索賠等問題,因此是一個世界性技術難題。
越是有難度的挑戰,鄧建軍就越興奮,他立志啃下這塊硬骨頭。他與同事們一起奮力攻關,經過無數次調試,熬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通過運用電子技術與氣動技術的完善結合,終於攻克了預縮率不穩定這個老大難問題,黑牡丹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穩定控制在了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準。同時,他站在一線工人位置上,設計了詳細的“縮水率表”,操作工人只需按圖索驥,每一步都可以按量化標準操作,極大地保證了產品質量。從此黑牡丹產品以穩定的縮水率領先國內外同行,蜚聲國際牛仔布市場。
牛仔布染色穩定問題,同樣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當時全世界都沒有操作標準。加料等
關鍵工序完全靠工人的經驗操作,而且每小時都要人工測流量,稍有偏差就影響質量。鄧建軍就琢磨,怎樣才能加強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控制,以技術控制產品質量。針對上漿率不穩定的問題,他綜合
染整工程、化學、電化學等知識,開發了“線上染料組份自動控制系統”,並一口氣鑽研出線上染液控制系統、線上流量控制系統、自動漿液控制系統等一整套技術,均是行業內首創。
參加工作以來,鄧建軍先後參與和獨立完成技術改造500餘項,極大地推動了企業的發展。
今天
一個不斷學習的公司高管
“以前只負責維修機器、技術改造什麼的,現在新廠的基建、車間設計、
工藝流程布置等面上的事情都要管了。”去年年底,常高新集團對黑牡丹進行了重組,鄧建軍被聘任為技術總監,參與新廠區的建設。
鄧建軍所說的新廠,是公司正在天寧
經濟開發區內投資近1.8億元,建設總面積達60萬平方米的“黑牡丹紡織生態園”。
鄧建軍介紹說,公司將利用這次整體搬遷的契機,進行規模較大的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引進當今技術領先的紡紗與織造設備,提高生產裝備水平;採用先進牛仔布
生產工藝,對目前公司使用的染色設備和牛仔布後整理設備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淘汰能耗較大的鍋爐,採用集中供汽,建立污水處理設施,利用河水進行淨化處理用於生產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我們實施的這一‘改進生產工藝改造染色設備及後整理設備,
節能減排,提升牛仔布的產品水平’項目,已列入2008年新增中央預算內投資計畫,獲得國家撥款1600萬元。”
在新廠的建設過程中,鄧建軍主要負責設備這一塊,從工藝配置、廠房建設、水氣配電、到設備的引進調試、投入生產等,也都要一一過問。
從單純的搞技術到企業建設、管理,巨大的反差讓鄧建軍感到了壓力。而且,整個搬遷項目分為紡紗、前織染色、後織織造、成品後整理4大車間與配套污水處理與河水淨化、110KV變配電6個部分,需要分步逐一實施,這更加重了鄧建軍肩上的擔子。“比如公司要引進束狀染色機,先由我們提出具體性能要求,生產商負責製造,然後機器拿回廠里再由我們進行技術改進,加入自己的核心技術,從而使機器的工藝參數穩定性大大提高,紗線的顏色也更穩定。”這其中的整個工藝流程,就像在搭積木,並不是一個技術工人思考的那么簡單。
為了儘快適應新崗位,讓企業加快發展,鄧建軍學習的領域增加了企業管理、工藝流程等,“無論在技術崗位,還是在管理崗位,都需要更多的知識來支撐”。
“其實我還是喜歡搞機器維修,進行技術消化、吸收和改造。”在擔起一名公司高管責任的同時,鄧建軍沒有忘記自己的“老本行”,“我們原來的那個科研組現在已經有18個人了,平時一有空我就去他們那邊。”
明天
常高新集團重組黑牡丹以後,董事會全票通過聘任鄧建軍為技術總監。
“黑牡丹發展到現在,靠的就是人才和技術。”常州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常高新集團總經理
曹建新表示,黑牡丹現在還是一個工廠品牌、工業品牌,企業下一步要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就必須向市場品牌、商業品牌邁進,通過加強產品的開發能力,加快技術的更新速度,開發出技術含量高、技術難度高、附加值高的產品。
“這就需要強化我們的技術管理,也就更需要像鄧建軍這樣的技術管理人才。有了這種對技術的鑽研、對工作的認真、對事業的追求,他就不僅僅是一個企業的技術領頭人,更是一個合格的
企業技術管理的策劃者,並最終成為企業科學發展的‘領跑者’。”
鄧建軍還是那么喜歡印在公司畫冊上的一段話:
“在靜謐的非洲大草原上,夕陽西下之際,一頭獅子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追上跑得最快的
羚羊;一頭羚羊在沉思:明天當太陽升起,我要奔跑,以逃脫跑得最快的
獅子。
那么,無論你是獅子還是羚羊,當太陽升起,你要做的,都是奔跑。”
鄧建軍說,在前進的過程中,失敗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悅都會體會到,但他最願意享受的還是迎難而上的感覺。
人物簡介
鄧建軍,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鄧建軍科研組電氣技術工人,現為江蘇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總監。鄧建軍曾作為
江蘇省惟一代表出席全國總工會召開的第八屆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雙十佳”表彰大會,榮獲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他是中共十七大代表,2005年被授予全國
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鄧建軍,1969年生,江蘇常州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他衝擊紡織機械領域世界難題的技術創新之舉,被外國專家嘆服為“中國功夫”。
1988年,19歲的鄧建軍中專畢業後,被分配到常州黑牡丹公司做電工。鄧建軍每晚必看一個半小時的技術書籍和有關資料。幾年下來,他在獲得大專學歷後繼續攻讀本科。後來,他又跨越了英語和德語的障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黑牡丹公司從國外引進了一批劍桿織機。鄧建軍從最基本的製圖做起,每天蹲在機器邊14個小時以上,終於,馴服了這些機器。
1996年,公司從比利時進口了一批噴氣織機。這些機械最關鍵的部位是感測器,在安裝時外商拒絕提供這方面的技術資料。鄧建軍經過反覆測算發現,線路板中一個小零件會因為機械的高速震動而損壞。比利時公司向中國企業開出了1萬元的天價。而在國內,這些器件有的只要1分錢。
染整行業一直是我國紡織工業的薄弱環節,主要被色差、縮水率等問題所困擾。鄧建軍熬過了幾十個不眠之夜,終於將預縮率精度穩定控制在了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準。
參加工作20多年來,他共解決企業重大技術難題23項,參與技改項目近500項,獨立完成150項,其中僅染漿聯合機——車速改造技術一項就創造經濟效益3000多萬元。
個人貢獻
他敢於對
進口設備進行改造,經改造後的外國設備,操作程式簡單,與同類進口設備相比,更具可操作性,部分功能超過了同類進口設備,更符合中國的生產實際。他敢於
創新,用
數控工具機和
電路板創造了
牛仔布生產預縮工藝的行業最高標準,牛仔布的預縮率精度控制在2.5%以內,優於3%的國際標準。他研製的“顏料組份分析計算機控制系統”填補了世界空白。他先後對染漿聯合機進行了4次技術改造,解決了連續生產不停車這一技術難題。20多年來,他參與公司的技術創新項目近500個,其中,獨立完成150個,給企業創造了3000多萬元的
經濟效益。
主要榮譽
鄧建軍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的榮譽證書
在被公認為"中國牛仔布第一
品牌"、"色織行業一枝奇葩"的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35歲的一線工人鄧建軍如今成了公司的“寶貝”:公司破格聘任他為主任工程師,每月工資8 000元;作為省級勞模,他的被放大的彩照單獨掛在櫥窗勞模光榮榜最前面;公司還聯繫為他發行個性化郵票。
他先後被評為“江蘇省有突出貢獻的高級技師”、新世紀全國首批七個“能工巧匠”之一、
中國工會十四大代表,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崗位能手”、“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等稱號。
外界評價
鄧建軍是黑牡丹集團公司的一名普通電氣技術工人,鄧建軍科研組的一名普通成員。1988年從常州市輕工業學校中專畢業後進入公司,多年來堅持自學取得了本科學歷。1989年,市總工會和黑牡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鄧建軍的名字命名了“鄧建軍科研組”。同年,鄧建軍被公司聘任為公司一線職工中的主任工程師。成為月薪8000元的“土專家”。15年來,先後榮獲了“全國青年崗位能手”、“江蘇省傑出青年”、“江蘇省勞動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去年先後光榮出席了江蘇省工會十一大和中國工會十四大。在全國“創建學習型組織,爭做知識型職工”活動啟動儀式上代表知識型職工作了“學以致用,爭當新一代知識工人”的匯報發言。今年三月被評為全國第八屆職工職業道德十佳標兵,4月30日在南京與全國勞模代表一起,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親切接見,並當面向總書記匯報了自己的技術創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