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青少年活動遺址

鄧小平青少年活動遺址

鄧小平青少年活動遺址位於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北辰街道濃洄街道協興鎮牌坊社區,是鄧小平青少年時期主要的活動範圍與相關建築,屬於歷史遺蹟主類物質類文化遺存亞類的建築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小平青少年活動遺址
  • 類型:歷史遺蹟
  • 等級:五級
  • 地理位置: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北辰街道、濃洄街道、協興鎮牌坊社區
外觀形態,環境背景,規模與體量,

外觀形態

傳統中式建築風格、川東民居與現代建築風格相結合建築組合群落。

環境背景

鄧小平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國領導集體的核心,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創立者。鄧小平生於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今牌坊社區),並在此度過了他的青少年時期。其主要活動範圍包含鄧小平同志故居(鄧家院子)、蠶房院子、翰林院子、廣安縣立高等國小堂舊址、北山國小堂、廣安中學、東門碼頭、神道碑、協興老街等地方。其中鄧小平同志故居(鄧家院子)是鄧小平誕生的地方,他在此度過了15載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光,其建築坐東朝西,由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陸續建造。共17間,分正房、左廂房、右廂房,系鄧小平祖上三代陸續建成,其中最早的左廂房建於清朝同治年間。左廂房內有農具室、織布室、橫堂屋、廚房、飯廳、鄧小平姐妹住房和鄧小平兒時住過的房間。正房是鄧小平祖父修建,有小平父母的住房、正堂屋、小平兄弟的住房、祖父母的住房。右廂房是鄧小平父親修建,有繼母的住房、糧倉、作坊等。其中最早修建的是位於北面的北廂房,由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鄧小平曾祖父鄧心泰修建,迄今已有150多年歷史了。此外,正房是鄧小平祖父鄧克達修建的,而南面的南廂房則是鄧小平父親鄧紹昌在鄧小平離開家鄉以後修建的。1951年鄧小平將繼母接到重慶時,囑咐將老屋房產全部交當地政府,由政府分給鄉親們居住。它曾作村民住房、公共食堂、文化站、幼稚園、保管室。也正因這些用途,故居才得以在經歷了“文革”那動盪歲月後完好地保存下來。1980年,紐西蘭著名作家路易·艾黎參觀後,高度稱頌這裡是“東方的地平線”。1998年2月19日,江澤民同志親筆題寫“鄧小平同志故居”匾名。2001年7月3日,國務院公布鄧小平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蠶房院子是鄧氏家族從事栽桑、養蠶、縹絲的場所,鄧小平經常到此玩耍;翰林院子是鄧小平讀私塾的地方,鄧小平五歲時在此接受啟蒙教育;北山國小堂是鄧小平童年讀書的地方,廣安縣立高等國小堂舊址是鄧小平少年讀書的地方,1915年下半年11歲的鄧小平從協興北山國小堂轉學,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縣立高等國小堂,在此學習了近四年後進去廣安中學讀書;東門碼頭是鄧小平乘船前往法國勤工儉學的出發地;神道碑是清朝嘉慶年間,朝廷為表彰鄧小平先祖鄧時敏的功德而賜造的,當時大人是不準小孩爬上贔屓去玩耍的,怕惹惱神靈,招來橫禍。但鄧小平卻不信,他與小夥伴們一起玩耍時說:“一個石頭打造的烏龜有那么大的本事嗎,我不信,我要爬上去試試。”於是,他成為第一個敢爬上神道碑的孩子。此外,協興老街也是鄧小平青少年時期經常玩耍的地方,除了北山國小堂以外,協興老街還存有鄧小平兒時經常攀爬的老榕樹與其父鄧紹昌開設的味無窮飯館等眾多文化、旅遊資源。當年,小平每天來到協興老街的北山國小堂讀書,逢二、五、八(舊曆)場期,小平還常常背著一隻小竹簍,穿梭於擁擠的人群之中,為母親買回鹽巴、針線,也為自己買回學習用的桐油、蠟燭之物。

規模與體量

包含廣安區境內多處旅遊資源點,地域分布較廣,規模較大,體量各異,分布零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