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培元客家博物館

鄧培元客家博物館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濟濟樓",擁有20個廳堂、235間房屋,建築面積上萬平方米,藏品達到30多萬件。藏品大都是客家民俗的家具、匾牌、陶瓷、銅器、文房四寶、文檔等。其中,清光緒皇帝的一道聖旨和一塊重約6噸的天然"太極 圖"奇石成為鎮館之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鄧培元客家博物館
  • 外文名稱:Deng Peiyuan Hakka Museum
  • 地點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濟濟樓
  • 館藏精品:家具、匾牌、陶瓷
  • 館長:鄧培華
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館藏物品,作用價值,

發展歷史

在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新城梅花山下,座落著一個保存完整、規模龐大的客家民居“濟濟樓”。它是民國時期梅州金融巨子陳濟軒建造的,屹立至今,並未因“古、舊、陳”而被城市化的進程淹沒。
濟濟”取自《尚書·大禹漠》的“濟濟有眾,鹹聽朕命”,並與陳濟軒姓名吻合。該樓1936年起歷時十年建成。  濟濟樓管理員黃先生介紹說,該樓為二層,是三堂、一枕槓、六橫、一半月型池塘的枕式圍龍屋。南北96米,東西105米,擁有20個廳堂、235間房屋,18個天井,建築面積10800平方米,俗稱“九廳十八井”。一個人若要把屋內所有窗門關閉或打開,足需花上一整天。
陳濟軒,1878年生於廣東梅州,是民國時期梅州聲名顯赫的富商。清光緒年間曾參加鄉試,清末廢科舉制後在鄉中設帳授徒。後承父業,棄教從商,在梅州市區梅城和汕頭開設“梅縣區陳富源匯兌莊”和陳富通總莊,通匯業務遍及香港、北京、泰國等國內外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成為梅縣區首富,同時熱心公益,曾資助並任建橋董事會幹事參與修建梅江橋。
陳濟軒除事業紅火外,其家族也人丁興旺,子孫後代皆遷徙到海內外4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黃先生介紹,陳濟軒遠在印度尼西亞的93歲長孫陳福源是濟濟樓房產所有權擁有者。
為更好發揮濟濟樓文化價值和保護古宅,梅州民間收藏愛好者鄧培元2007年把自己20多年收藏的藏品移此展出。同年濟濟樓申請為梅縣區客家博覽中心、梅州民間收藏協會的辦公場所,成為目前梅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私人客家文物展覽館。鄧培元還特別聘請專人管理博物館事務和日常的濟濟樓修繕、保護工作。
2007年3月,為表示對鄧培元客家博物館的支持,著名作家程賢章慷慨捐贈自己珍藏的十塊端硯,包括畫壇大師陳半丁款,明代抄手硯;古籍書十套,其中有乾隆四十年的《致富全書》、《字典四書》,道光年間《紫微斗數》及有二億年歷史的鸚鵡螺化石等。他希望鄧培元在繼續投資文物的同時,去粗取精,把客家博物館做強做大,成為梅州人文景觀的一大亮點。

建築布局

鄧培元客家博物館位於梅州市梅縣區程江鎮區“濟濟樓”,該樓二層,為三堂、一枕槓、六橫的枕式圍龍屋。或稱“四棟三橫”。南北96米,東西進深105米,擁有20個廳堂、235間房屋,18個天井,建築面積10800平方米,濟濟樓屋宇使用高大的石柱和水泥柱,條石或水泥門窗,天井用條石鑲邊,廳堂用紅磚鋪地,雕樑畫棟,顯得雄偉而高雅,傳統而清新。這座上世紀30年代的客家典型建築,本身就是值得鑑賞研究的客家豪華宅居,對研究客家的學人,特別是年輕城裡人,無疑是空谷足音。

館藏物品

濟濟樓內展館分為客家民俗區、字畫區、水車窯陶瓷區、銅器區、雜件區等八大區,其中包含了客家特色生活用品、字畫、陶瓷、文房四寶、文革藏品等100多萬件藏品,價值2億多元人民幣。收藏品中有黃遵憲的牌匾、宋湘的真跡、清光緒皇帝的一道聖旨等珍貴文物。

作用價值

有關專家表示,鄧培元客家博物館收藏的藏品對於研究客家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