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公簋”(gui)(見上圖),應國墓地出土,為西周中晚期文物。銅簋高21厘米,斂口無蓋通高15.5厘米,口徑19厘米,腹徑24.5厘米。口沿飾竊曲紋,腹部瓦紋,圈足徑20厘米,高3厘米,飾斜角雲紋;圈足下又能置3個乳頭形小足,上端飾獸面紋;雙耳為獸首銜環;器底外部有明顯的方格形鑄痕,器底內部有銘文3行共12字“鄧公乍(作)應女曼毗媵簋其永寶用”。 “鄧公簋”是古代鄧國和應國聯姻時,鄧國國君嫁女到應國時的陪嫁禮器。1979年12月份的一天,當時的市文管會辦公室接到寶豐縣文化館工作人員電話,稱有一?陽鎮(原薛莊公社)農民拿著一件銅簋到縣文化館詢問價格,並說是在燒磚取土時出土的,他本人是窯場工人。接到電話後,市文管會辦公室一行3人便趕到磚瓦場,對取土現場進行了考查,並發現多處古墓葬。因沒找到當事人,便又來到寶豐縣,經過和縣文化館人員分析,文物可能已被賣掉,隨後工作人員在該縣廢品收購站發現了銅簋,並將其取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鄧公簋
- 朝代:西周中晚期
- 外形:口徑19厘米,腹徑24.5厘米
- 出土:應國墓地
嫁女聯姻“鄧公簋”,鄧國公主媼毗雲遊應國聯姻“鄧公簋”,
嫁女聯姻“鄧公簋”
經文物專家考證,認定銅簋為西周時期的青銅禮器,因簋內銘文前有鄧公乍,而取名“鄧公簋”。它的發現為應國史的研究增加了新的實物資料,此前應國只是在史書上有記載,而沒有實物依據證明應國的存在。在隨後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先後發現了自西周到漢代墓葬數百座,同時也拉開了應國墓地發掘工作的序幕,到如今總計發掘墓葬300多座,出土文物上萬件,而“鄧公簋”等眾多文物的發現,則揭開了應國疆域無實物依據這一千古之謎。
鄧國公主媼毗雲遊應國聯姻“鄧公簋”
平頂山市新城區清風亭據說是在仙姑祠的遺址上建起的。據說周代鄧國鄧公的女兒媼毗雲遊來到應國,應國的一泉一石、一草一木都富有濃郁的詩情畫意,耐人尋味。鄧媼毗欣欣然景慕而來,依依然留連忘返。媼毗出身皇室貴族,才貌雙全,書畫音律、詩詞歌賦無不通曉。她貪戀應國山水之美,就在應水邊的一座樓閣里住了下來,每日游應山,觀應水,樂而忘憂。在一個長空如洗,明月皎皎的夜裡。媼毗一邊賞月,一邊吹奏起了她那《鳳凰鳴》的曲子來,夜靜聲寂,悠揚的曲聲,清音細細,如柳如絲,飄出閣樓,迴蕩於應水上空,如人間仙樂。忽然,一陣裊裊的曲音,和著自己的笙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聲聲清越,從空而來。一連幾夜,都是如此,於是媼毗公主就特意吹奏了一曲《鳳求凰》,然後步回樓閣,似睡非睡地進入了夢鄉。忽見一童顏仙骨,眉目清秀的少年男子,羽冠鶴氅,身跨彩鳳,飄飄然從空而降,只見他手持紫玉簫,風韻動人,徐徐品奏,其聲似春風習習,細柳絲絲,白雲悠悠,小溪潺潺,媼毗聽得心神飄蕩,如身在雲霧之中。曲畢,她即問:“此何曲也?”少年答:“應山吟第一弄!”並說:“我叫封虎, 是應國國王的兒子,因有夙緣,才應曲而來。”從此,封虎和媼毗深居鳳樓,互傳技藝,夜夜把笙簫聲送於太空,常常引來鳳凰落在石上谷鳴。鄧國國王和應國國王看到生米已經做成了熟飯,也就同意了媼毗和封虎的婚事,並舉行了盛大的婚禮儀式,鄧國還給媼毗陪送了四件“鄧公簋”,作為嫁妝。他們婚後,夫唱婦隨,恩恩愛愛。說來也怪,封虎每奏一支曲子,財主家的金銀財寶就滾一堆到他的身邊;媼毗每唱一支歌,富戶家的綾羅綢緞就飄一匹到她身邊。他們一連在此吹奏歡唱了九天九夜,附近財主富戶家的金銀財寶和綾羅綢緞全部被搬到了她倆身後,他們全部把這些東西分給窮人,使應水兩岸的人們都過上了好日子,從此沒有了貧富之分。媼毗還扯來天上的五彩雲霞做成衣服,送給父老鄉親們。後來,媼毗升天成仙,封虎哭得死去活來,一頭扎進應河中,以死表示對媼毗的忠貞。可河水又把他漂了上來,他發現一塊紅手帕上寫著一首小詩:“奴死應河流,魚蝦水中游,只要肯流汗,吃穿不用愁。”封虎看罷仔細一琢磨,才知是鄧仙姑給他留下的遺言。於是,他便帶著他與鄧仙姑生的九個兒女天天下應河捕魚撈蝦,然後又把魚蝦送到九個州,供那裡的人們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