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年)分陝西路地置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治所在延州(後升延安府,今延安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鄜延
- 讀音:fū yán
- 屬性:路名
- 地點:陝西宜君、黃龍
讀音:fū yán
轄境相當今陝西宜君、黃龍、宜川以北,吳堡、大里河、白于山以南地區。熙寧後北部擴大。元豐中及宣和後均曾置轉運使。金皇統中置總管府,蒙古廢。
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年)分陝西路地置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治所在延州(後升延安府,今延安市)。
路名。宋康定二年(1041年)分陝西路地置鄜延路經略安撫使。治所在延州(後升延安府,今延安市)。...
累遷鄜延經略安撫副使,克米脂城,又敗西夏援軍八萬於無定川。 徐禧與鄜延經略使沈括決定築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馬湖峪)奏留種諤守延州。後宋軍在永樂受夏兵...
宋徽宗時,劉光世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於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
值得注意的是,從寶元元年(1038年)起,宋朝占據原屬白豹城和金湯城控制的地帶,這兩座堡寨牢牢地楔入鄜延和環慶兩路之間。完成兩座堡寨的工事後,朝廷決定沿用其...
北宋仁宗景祐五年(1038年),宋朝的藩屬党項政權首領李元昊脫宋自立,自稱皇帝,去宋封號,改元“天授禮法延祚”,建國號“大夏”,史稱“西夏”。宋仁宗寶元二年(...
五司廳治理鄜延路的軍務,有如唐代的節度使等機構。所謂“五司”,指的是經略司、安撫司、總管司、節度司、觀察司。唐代制度,凡方鎮長官皆帶節度使、觀察使、...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後,任隴州知州、秦鳳路馬步軍副總管,以忻州團練使為鄜延路副總管兼管勾延州東路蕃部事。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知慶州,兼環慶路副總管...
又以熙、河等五州軍為一路,通舊鄜延等五路 [6] ,共三十四州軍,後分永興保全軍、河中、陝府、商解同華耀虢鄜延丹坊環慶邠寧州為永興軍等路,轉運使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