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韜奮塑像

鄒韜奮塑像

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光輝典範——鄒韜奮。韜奮先生(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鷹潭餘江人。他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傑出的新聞記者,是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光輝典範。自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韜奮先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危亡,他高舉抗日救國大旗,先後創辦11種進步刑物《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等),創建散布各國重要城鎮的56個生活書店,寫下大量的著作和譯作《韜奮全集》14卷,近800萬字)。黨和國領導人高度評贊鄒韜奮先生:毛澤東同志1944年11月15日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感動人的地方”。周恩來同志1949年7月題詞“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朱德同志題詞“韜奮同志愛國志士,民主先峰”。江澤民同志題詞“繼承和弘揚韜奮真誠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紀念韜奮先生,1985年,經中央宣傳部批准,在紀念鄒韜奮誕生90周年之際,鄒韜奮先生塑像落成於餘江縣城鎮街心花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韜奮塑像
  • 代表人物:鄒韜奮
  • 地點:餘江縣城鎮街心花園
  • 代表人榮譽: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典範
鄒韜奮塑像
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光輝典範——鄒韜奮。韜奮先生(1895年11月5日—1944年7月24日),鷹潭餘江人。他是我國偉大的愛國者、著名的政治家,出版家和傑出的新聞記者,是繼魯迅之後代表我國先進文化的光輝典範。自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韜奮先生為了拯救中華民族危亡,他高舉抗日救國大旗,先後創辦11種進步刑物《生活》周刊、《大眾生活》、《生活日報》等),創建散布各國重要城鎮的56個生活書店,寫下大量的著作和譯作《韜奮全集》14卷,近800萬字)。黨和國領導人高度評贊鄒韜奮先生:毛澤東同志1944年11月15日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感動人的地方”。周恩來同志1949年7月題詞“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朱德同志題詞“韜奮同志愛國志士,民主先峰”。江澤民同志題詞“繼承和弘揚韜奮真誠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為紀念韜奮先生,1985年,經中央宣傳部批准,在紀念鄒韜奮誕生90周年之際,鄒韜奮先生塑像落成於餘江縣城鎮街心花園。
我國著名新聞記者、政論家、出版家鄒韜奮,原名恩潤,幼名蔭書,韜奮是他的筆名。江西省餘江縣沙塘鄒家人,1895年11月5日(光緒二十一年九月九日)生於福建永安,祖父鄒舒予,號曉村,曾考中前清拔貢,初以7品小京官發至福建省侯補官,後到福建省鹽務局任職。母親查氏,家庭婦女,浙江海寧人,喜歡看小說、講故事。
韜奮生活在書香門第的家庭中,5歲入家塾,14歲時考入福州工業學校。1919年,韜奮由上海南洋公學工科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學習,改學文科。1921年,韜奮在聖約翰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畢業後,先任英文秘書,後又兼任中學英文教員。1922年,經黃炎培介紹,加入中華職業教育社,任編輯股主任,主編《職業與教育》月刊及《職業教育叢書》。1926年10月,接任《生活》周刊主編,從此他正式從事新聞工作。韜奮接編後,以討論社會問題為主,其宗旨是:“暗示人生修養,喚起服務精神,力謀社會改造”並進行了改版,引起了讀者莫大興趣,對促進社會改革起了積極的作用。
1927年初,韜奮應邀兼任《時事新報》秘書主任,據韜奮回憶說:“我在時事新報館工作的一年,是我生平更有意義的‘練習’的時期,我覺得我的這一年的‘練習’,比進什麼大學的新聞科都來得切實,來得更有益處”。
1928年初,韜奮辭去《時事新報》職務,專門主編《生活》周刊,同年3月,韜奮翻譯的美國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11月18日,在《生活》周刊的《小言論》專欄首次用“韜奮”的筆名。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侵略我國東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韜奮在《生活》周刊上刊載國難慘象畫報,揭露日帝暴行,抨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主義的照片。熱烈主張抗敵禦侮,同時明確表示《生活》周刊是為勞苦大眾利益而奮鬥的。《生活》周刊還號召全國同胞捐款援助東北抗日軍隊和東北義勇軍,迅速得到各地讀者的回響,捐款共達17萬多元。
1932年,“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日本帝國主義襲擊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戰。韜奮主編的《生活》周刊刊登“上海血戰抗日畫報”,並出版“緊急號外”、“緊急臨時增刊”,及時報導戰況,鼓舞軍民抗日鬥志。同時發起為慰勞十九路軍抗日而進行的捐款。
1932年春,韜奮與胡愈之、戈公振、李公朴、杜重遠、畢雲程等發起,由讀者集資創辦《生活日報》,公開登報招股,得到了全國廣大讀者的熱烈贊助,幾個月內,便徵集到股金萬元。國民黨政府不準該報登記。韜奮鑒於《生活》周刊所受的迫害,“日報即令勉強出版,亦難為民喉舌”,忍痛宣告停辦,將股款照數歸還。
1933年,韜奮奮筆疾書,撰文抨擊主張投降日本帝國主義的胡適,無情揭穿國民黨反動派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賣國政策。同年,參加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國民黨反動派陰謀暗殺韜奮。7月,韜奮被迫流亡海外,在歐美尋求真理,併到蘇、英、美、法、德、意等國考察,進一步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只有在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共產黨領導之下,才能獲救,而且也必朝著社會主義的方向走去”。
1935年8月,韜奮回到上海,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救亡運動,直面批駁國民黨的賣國行徑;12月,上海文化界救國會成立,1936年5月,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成立,韜奮先後被選為執行委員。
1936年春,國民黨派中央宣傳部長張道藩和特務頭子讓健群對韜奮進行談話威脅,接著蔣介石授意上海幫會頭子杜月笙約韜奮去南京面談,韜奮表示“……既參加救亡運動,必盡力站在最前線,個人生死早置度外……”。為了免遭國民黨的進一步迫害,韜奮被迫去香港,《生活日報》在香港出版。同年五六月,主持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劉少奇同志以“莫文華”的筆名,先後給韜奮寫了兩封長信,表達了對《生活日報》的肯定和希望,韜奮把兩封信全文刊登在《生活日報星期增刊》上,表示接受劉少奇同志的意見,同時提出“人民陣線”這個名稱容易令人誤解,不如用“民族聯合陣線”來得清楚。
1936年11月,韜奮在上海與沈鈞儒、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王造時、史良等一道被國民黨政府逮捕,這就是名震中外的“七君子事件”。在獄中,在法庭,韜奮大義凜然,不為反動派的威逼利誘所屈服。同時,韜奮在獄中還堅持勤奮的讀書和寫作,《經歷》一書是他寫的自傳,記述了他從事文化事業的經過和思想變化的過程。《萍蹤憶語》也是獄中寫的,記述了他考察美國的觀感。1937年7月31日,韜奮等人獲釋出獄。8月韜奮參加了生活書店出版的《國民》周刊編輯工作。8月13日,日本侵略上海,8月19日,韜奮出版了《抗戰》三日刊。上海淪陷,韜奮被迫去香港,後經廣州轉往武漢,繼續主編了《抗戰》和《全民》周刊,後改為《全民抗戰》,發行數達30萬份。
抗戰初期,韜奮以救國會領導成員身份,被聘為國民參政員。1938年10月,在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上,韜奮提出《撤消國書雜誌原稿審查辦法以充分反映輿論及保障出版的自由》案,得到70多位參政員聯合署名,獲大會通過。
1939年,國民黨掀起反共高潮,對韜奮和生活書店也進行嚴重迫害。國民黨採取引誘、軟硬兼施等辦法,企圖協迫韜奮加入國民黨,將生活書店也由官辦的中正書局兼併,揚言威脅“如不合併,即刻消滅”,遭到韜奮的嚴詞拒絕。1941年初,韜奮憤然辭去國民參政員的職務,再次去香港,恢復出版了《大眾生活》周刊,韜奮任主編。5月29日,韜奮與救國會留港代表茅盾、金仲華等人聯名發表《我們對於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表示“對陰謀出賣國家,破壞抗戰之惡勢力,則一息尚存,誓當與之奮鬥到底”。並推動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韜奮撰寫了近20萬字的《抗戰以來》的長文和不少政論文章,後來編成《對反民主的抗爭》一書出版。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次年1月,國民黨密令緝捕韜奮,派特務多方搜尋,韜奮在中共黨組織的保護下,由廣東抗日游擊區轉到廣車梅縣隱居,化名“李尚清”。1942年9月,廣東黨組織派專人護送韜奮到蘇北抗日民主根據地。
1942年底,韜奮耳疾惡化。1943年2月,新四軍軍部派專人護送韜奮回滬治病,經醫生會診檢查,確診為癌症。1944年春,韜奮病情已十分沉重,但還在病床上堅持寫《患難餘生記》,因病情轉劇,《患難餘生記》只寫了三章,還有第四章未寫完,近5萬多字。
1944年7月24日7點20分,韜奮在上海逝世,終年49歲。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電唁鄒韜奮家屬,接受韜奮生前的入黨要求,追認韜奮為中國共產黨黨員。1944年11月15日,毛澤東同志題詞:“熱愛人民,真誠地為人民服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鄒韜奮先生的精神,這就是他之所以感動人的地方”。1949年7月周恩來同志題詞:“鄒韜奮同志經歷的道路,是中國知識分子走向進步走向革命的道路”。對於韜奮的一生光輝業績和偉大精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給予高度評價。
抗日戰爭勝利後,韜奮靈柩安葬在上海虹口橋公墓。1967年,韜奮墓遷葬於上海龍華革命公墓。1956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在上海重慶南路萬宜坊53號建立了韜奮紀念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