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穆公有令》是節選自賈誼《書》的一篇文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穆公有令
- 出自:賈誼《書》
原文,譯文,注釋,閱讀訓練,
原文
鄒穆公有令:食鳧雁①必以秕,無得以粟②。於是倉無秕③而求易於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秕。吏以為費,請以粟食之。穆公曰:“去,非汝④所知也!夫百姓飽牛而耕,暴⑤背而耘,勤而不惰者豈為鳥獸⑨哉?粟米,人之上食,奈何其以養鳥?且爾知小計,不知大會⑥。周諺曰:‘囊漏貯中。’而獨不聞歟?夫君者,民之父母。取倉粟移之於民,此非吾之粟乎?鳥苟⑦食鄒之秕,不害鄒之粟也。粟之在倉與在民於我何擇⑧?”鄒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此之謂智富邦。
譯文
穆公答道:“去吧,這不是你能了解的道理!那些百姓趕著餵飽的牛下地耕作頂著烈日蒸烤除草施肥,勤勞而不偷懶,這樣辛苦,難道是為鳥獸嗎?穀米是人上等的糧食,為什麼拿來養鳥呢?而且你只知眼前的小利益,不知長遠打算。周人的諺語說:‘糧倉里裝糧食的口袋漏了,糧食還是貯藏在糧倉里。’這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人君是老百姓的父母,把國家糧倉中的糧食轉存到老百姓那裡,這還不是我的糧食嗎?鳥如果吃了鄒國的秕子,就不損害鄒國的糧食呀。糧食藏在公倉里和藏在民間,對於我有什麼兩樣的呢?”鄒國的老百姓聽到鄒穆公這段話,都知道私藏跟公積是一個整體了。
注釋
①鳧雁:指鴨鵝。
②粟:舊時泛稱穀米。
③秕:沒有成熟的穀子。
④汝:你。
⑤暴:日曬。
⑥大會:長遠計畫。
⑦苟:假如。
⑧擇:兩樣。
閱讀訓練
1.解釋下面加點詞語。
①無得以粟( ) ②暴背而耘( )
③勤而不惰者( ) ④豈為鳥獸哉( )
⑤且爾知小計,不知大會( ) ⑥而獨不聞歟( )
2.翻譯下面句子。
①夫百姓飽牛而耕。
②囊漏貯中。
3. 鄒穆公對“粟”是怎樣的觀點呀?
4.古代把“民”看重的言論很多,試舉一、二。
參考答案:
1、①不能。②背上曬著太陽,或太陽曬在背上。③辛苦,辛勞。注意:不能釋為“勤快”、“勤勞”。④鳥獸的總稱,這裡指鴨鵝。⑤大方面的計算。會,讀kuài。⑥難道。
2、①那些百姓趕著餵飽的牛下地耕作。②袋子漏的,貯存到倉庫里。
3.鄒穆公認為當選取“粟在民”有益。
4.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出自《孟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據《鄒縣誌·國君志》載,其在位期間,“王輿不衣皮帛,御馬不食禾菽,無滛僻之事,無驕燕之行,食不眾味,衣不雜采,自刻以廣民,親賢以定國,視民如子。”故“鄒國之治,路不拾遺,臣下順從,若手之役心。”正因有如此廣施“仁政”的賢明之君,鄒國雖為小國,但“魯衛不敢輕,齊楚不能脅。”最為史家稱道的一件事是以粟易民以粃而飼雁,賈誼《新書》和劉向《新序》都有記載。當時全國都時興養鳧雁,開始皆以粟為飼料,費用極高。為此,穆公令養鳧雁必須用秕谷而不得用米。”於是倉中無秕谷,秕谷的價格漲到兩石米換一石秕谷。”這樣一來,養雁便成為賠本買賣,因此遭到官員的反對,他們說:“用秕谷養雁並不貴,但是現在兩石米才能換一石秕谷,費用太高了,還是用米養雁吧 。”穆公則斥之曰:“你們真無知。百姓養牛耕地,在酷暑中勞作,不敢偷懶,難道是為了鳥獸嗎!粟米是給人吃,為什麼拿來養鳥?況且你們只知道計較個人利益不知為國家大計著想。國君,是百姓的父母,國家糧倉中的粟米和百姓家中的我應該同等對待”當穆公的這番話傳到民間,鄒民皆知“私積之與公家為一體也”,故更加努力耕作,以增產量。對於這樣一位愛民如子的國君,舉國皆敬,他國之民亦皆景仰。當穆公去世時,鄒國百姓象失去了敬愛的父親一樣,痛哭三月。鄒鄰國的百姓都非常傷心。酒家不售酒,屠夫不再賣肉,兒童不再唱歌,國中聽不到音樂聲,幾個月後才開始恢復。象鄒穆公這樣愛民又受到民眾如此愛戴的賢明之君,在中國曆朝歷代,實屬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