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塢古鎮,明清時為嶧縣之重鎮,明嶧縣巡檢司駐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鄒塢古鎮
- 地點:鄒塢古鎮
- 屬性:盈利
- 性質:遊覽勝地
簡介,旅遊資源,
簡介
鄒塢歷史悠久,環境優美,土地肥沃,礦產資源豐富。早在史前時期,高士許由曾慕名而來,客居鄒塢東北之陳郝,陳郝東有許由泉,即許由飲水處。許由泉向西南流,經鄒塢再向西流,名曰許由河,許由河西接蟠龍河流入沛澤(即微山湖),是許由往來於陳郝、沛澤之水道。由上古名人命名的許由泉、河,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長流不涸。西漢時期,這裡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富饒之區,漢初在鎮北設新陽縣,西漢後期又在此設新陽侯國。南北朝經五代、唐、宋、元至明後期,這裡是中國北方有名的陶瓷之鄉,清代煤炭、採石業也較興盛。因此,這裡的名勝、古蹟很多,突出的是“墓山奇觀”,許由泉、永安寺、陳郝鎮,亦是古代遊覽勝地。
旅遊資源
“許由泉”,因許由曾客居於此而得名。傳說許由陽城人,上古高士,堯讓以天下不受,隱居沛澤(微山湖),堯和其長子考監明找到沛澤,許由順河(蟠龍河)東上陳郝,客居於許由泉。後來堯封考監明之子於沛澤留邑,稱“留子國”(現陷湖中)。明萬曆《兗州府志》認為許由來過陳郝可信,《府志》記載:“許由泉,在縣西四十里,陳郝集東一里。許由泉二三竇水,亦清澈,繞溪多古木,過青漳橋流入於漕。按呂氏春秋,堯朝許由於沛澤,請屬天下。嶧、沛比境,此為許由泉明矣”。許由泉成為歷代遊覽勝地,還在它的景色優美:“許由泉池深丈余,湧出若沸,清澈見底,平地湧出,激珠噴花”,唐代又在其側建永安寺,許由泉環其側如帶,而寺周又多古木,饒幽致。寺借泉名,泉繞寺側,泉水古木,引來了許多名人騷客,來此尋幽遊覽,永安寺宋稱岩公寺,元稱大雲寺,雖多欠更名,然香火均極盛。
“陳郝瓷鎮”,從南北朝開始,經五代、隋、唐、宋、元至明後期,古代陶瓷工業在此興盛達千餘年,明嘉靖時,陳郝陶瓷大戶董家仍盛極一時,董姓出過“探花”,董家的樓、亭、院、池曾占據了半個陳郝,現陳郝西南有董姓探花林地,方圓三畝余。從董家花園、董家林地殘存的碑文可以看出陳郝瓷鎮景色優美和當時陶瓷工業的盛況。《陳郝鎮時雍亭》碑文:“上拱東西景物幽,一濤碧玉繞村流。花香四序青紅艷,霧仗千峰紫翠浮。國運河道徐兗路,車裝船發帝王州。亭傳鄉里車書重,草野黎元向北謳”。《詠後亭池》:“玉砌瑤池美,花容不卸秋,游蜂知閉戶,戲蝶忌穿樓,樹影檐前瘦,雲花院內稠,掇鵝禁二李,談笑夜行舟”。以上碑文不僅寫出了董家的樓亭院池和陳郝鎮的景色優美,而且反映了陳郝陶瓷通過蟠龍河道和嶧縣東西官道車裝船運轉到徐兗南北大路,直通京城的興盛景象。陳郝靠山近河,四周泉水環繞,村中有唐時建造的縱聯式單孔石拱橋。亭文描述的村中花香四序,繞村一濤碧玉,望山千峰紫雲,拱橋東西景色幽美的花園城鎮是符合陳郝實際情況的。文中講到的拱橋,俗稱“羅鍋橋”,建於唐代,歷經千年,仍屹立村中,它是陳郝瓷鎮千年興衰的見證,作為“古蹟”,應當珍視。陳郝瓷鎮是什麼時期衰落的史書無記載。據傳說,明朝末年,董家犯禁,被皇帝抄了家,陳郝的瓷工都去了博山,從此陳郝瓷器衰落了,博山瓷器興盛了。陳郝瓷器雖然衰亡了,但作為中國北方的一大瓷鎮,其興衰原因,製品的質量和花紋樣式,仍有研究價值,其窯址和當年瓷鎮的諸多遺蹟還在。這些仍可作為旅遊資源,開發利用。
“墓山奇觀”,奇在大、多、精、深上。大是墓區規模大,約100多萬平方米,全國罕見;多是石刻畫品種多,各地漢畫像石見到的作品種類,這裡幾乎都有;精是刻畫精緻,墓石均已磨光;深是墓區表面的墓冢人們看到了,山中和山周圍地下還有墓室,人們尚未看到,因此它有很多“謎“,有待發掘、探討、研究。《嶧縣誌·山川》載:“墓山,山勢固峻,麓多古冢,累累如土阜。問其陷者,墓內長廊曲屋皆鑿石為之。再進曲折旁達,窈黑不見物,探者怖而返,殆昔顯者之墓也”。《申報》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六月七日載:“墓山上有古墓七八十座,累累相望,較之滕縣曹王墓,規模尤大數倍。墓壙盡屬漢畫石,花紋甚佳,附近村莊農民牆基,多用漢畫石,俯拾皆是”。《棗莊市文物志》載:“此地村民在建房、取石、整地時,仍常見古墓,均為石室墓或石匣墓,畫像石上刻有人物、建築、異獸等花紋”。村民對山上之墓作過勘察,墓山高233.4米,山頂端有墓三層,第一層在頂峰有大墓一座,面積長寬各30米,高3米;第二層,頂峰南坳,正面有中墓二座,長寬各20米,高2米,偏西有小墓五座,長寬約10米,高1.5米,偏東有小墓3座,長寬各10米,高1.5米;第三層在二層南坳中,正面有中小墓七座,長寬約20米,高2米,偏東有小墓四座,長寬約6米,高1米。山西坳有石砌洞三處,工程細緻,洞內是否有墓,無人探測。山下墓室在墓山村周圍和墓山、劉溝、馬莊三村之間,埋在地下,只有馬莊大墓,仍在地面上。傳說古時該墓占地一畝六分,現存封土堆高6米,直徑30米,依此類推,山上大墓,經兩千餘年的風雨剝蝕,仍有直徑30米的大墓,當時的墓冢,可能要比2018年大出三至五倍。新中國建立前,在墓山村南,劉溝村西北平地上陷一墓穴,有人進入其內觀看,墓室寬敞宏大,石壁皆刻有花紋,造型美觀細緻,下至口內即是方院,每院四面各有通道,每進十餘米,又各有一方院,每院四面又各有通道,繼續向前無窮無盡,下面黑暗無光,進至三、四層院,無人再敢前進。自古以來,本地官民對這片面積長寬三華里的墓區,多有議論和揣測:一、山上的三個洞口,可能是墓洞口,從無人進入;二、地下墓區方院、長廊傳說不一,有人說直通山上,有人說都在地面,範圍很大,古時戰亂,村民將糧食、衣物全部藏入墓區;三、這樣大的墓區,這樣精緻石刻,是古代何時的將相巨族所建造,古書無記載,但不是西漢新陽縣侯劉永家的墓地,可以斷定。西漢鴻嘉二年(公元前19年)五月,魯頃王的兒子劉永-為新陽縣侯,傳到劉永的兒子劉級未幾因罪免去爵位,兩世前後不過二十年,即使劉級不被免爵,劉永任縣侯後的二十七年,西漢王朝就亡於新莽。這樣的短命縣侯,世系不多,不會有這樣大的墓區,新陽小縣也不可能有這么大財力建造這樣大的墓區。墓山大墓區究竟是何朝何族所建,有待史家探討、研究。不過,這裡如真有大規模的地下方院、走廊直通山上,也算是山東的一大“奇蹟”,即使不能轟動全國,作為山東的旅遊勝地,還是夠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