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建築保護實踐中低技術的方略、系統與套用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李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鄉土建築保護實踐中低技術的方略、系統與套用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李湞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低技術立足於鄉土自然條件和人文習俗,採用傳統經驗和營造工藝,運用當地材料和簡便易行的技術手段,是高效而經濟的建、修方式,是珍貴的遺產智慧,亟待系統總結與發揚。探討鄉土建築保護領域低技術的理論體系、整體性方略、系統性工藝以及其當代條件下的調適方式,是本課題的主要任務。擬藉助已有成果和進一步調研,通過對鄉土建築在營造和修繕保護兩方面的系統梳理和地域比對,分析低技術的整體性框架和系統構成,探討在低技術策略下鄉土建築營造與維護全過程的完整方法和技藝手法;總結低技策略下營造流程和匠作分工互動的工藝系統模式,研究鄉土建築保護中管理、設計和實施三個層面的規範化操作方法。選取南北方一些主要匠幫為考察主體,通過鄉土營造中低技術形態共性和個性對比,探討其績效原理和調適方法,探求適應東方木構營造特點的建築遺產保護模式,進而理論升華並實際套用,以期為鄉土建築保護提供借鑑、指導和參照,為本土化建築創新提供有益養分。
結題摘要
本題主要任務是探討鄉土建築保護領域低技術的理論體系、整體性方略、系統性工藝以及其當代條件下的調適方式等。藉助已有成果和積累,按三個階段,組織科研人員先後十餘次深入南方地域,進行關於鄉土建築低技術營造工藝特色的系統性考察。此外還每年一度組織同濟大學師生,對安徽池州地區(2011)、江西黎川人民路老街(2012年)、福建武夷山下梅古村(2013年)的鄉土建築(廳堂、祠堂、書院、商業建築等)實施了系統的實錄工作,包括建築測繪與勘察、低技術營造特色採風、現場訪談、工匠譜系整理等,完成詳實的測繪圖集、訪談資料和音像資料等。經過三年不懈努力,研究的對象,以江南為核心展拓,形成了泛江南地域輻射圈,包括上海、蘇南、浙江、安徽、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及廣東省的部分地區。研究的鄉土建築類型,不僅有廳堂,也有祠堂、書院、商業建築、觀演性建築等。研究的層面,不僅包括對鄉土建築低技術本身的系統性總結,也有其理論性的升華。三年來的科研工作,以組織性、計畫性和持續性為特色,迄今持續不斷。 研究中在大量第一手資料的支撐下,通過對鄉土建築在營造和修繕保護兩方面的系統梳理和地域比對,分析低技術的整體性框架和系統構成,探討在低技術策略下鄉土建築營造與維護全過程的完整方法和技藝手法;總結低技策略下營造流程和匠作分工互動的工藝系統模式,研究鄉土建築保護中管理、設計和實施三個層面的規範化操作方法。我們選取南北方一些主要匠幫為考察主體,通過鄉土營造中低技術形態共性和個性對比,探討其績效原理和調適方法,探求適應東方木構營造特點的建築遺產保護模式,進而理論升華並實際套用,以期為鄉土建築保護提供借鑑、指導和參照,為本土化建築創新提供有益養分。 三年來共完成學位論文、學術論文、會議論文等29篇,直接培養碩士研究生10人以上。取得的成果,在體系性、關聯性、傳承性、理論性、實踐性方面均有些拓展。體系性,指關注其地域低技術營造技藝本身的系統性和完整性;關聯性則體現在地域異同比較;而傳承性注重其發展脈絡即歷史前後的變化,並關注鄉土與官式建築在低技術形態方面的關係,以及南方和北方在移民過程中所產生的差異和聯繫;理論性指低技術方面的定義、範疇、內容、方法、技術等方面的系統總結和提升;實踐性則注重低技術形態和理論在遺產保護中的套用,選擇了三個地點的相關整治工程得以實驗,探討其在當代條件下的調適,取得了一定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