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軍都督府
- 類型:都督府
- 又稱:紅樓
- 隸屬:晚清
蛇山南麓的綠樹叢中掩映著一組紅牆紅瓦的“山”字形建築,那就是100年前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政權湖北軍政府的遺址——鄂軍都督府。武漢人稱之為“...
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是武昌起義成功後西元1911年10月11日於湖北武昌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既是中華民國第一個省級軍政府,同時代行中央軍政府的...
《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是辛亥革命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以鄂軍都督府舊址主樓為載體,復原了鄂軍都督府初創之際的機構和格局,面積達2500㎡。該陳列按原貌復原...
湖北軍政府,是1911年10月11日,革命黨人在武昌起義取得勝利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即“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是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革命...
在謀略處的主持下,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公布軍政府檄文和《安民布告》,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廢除清朝宣統年號[1] 。 ...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是依託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舊址(即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武昌閱馬廠,西鄰黃鶴樓,北倚蛇山,南...
武昌首義遺蹟位於蛇山南麓閱馬場北端。武昌首義後,為鄂軍都督府(湖北軍政府)辦公地。...
饒漢祥舊居位於武穴市上河街18號。建於1923年。饒漢祥(1883~1927),武穴人,曾任鄂軍都督府秘書長、總統府秘書長;也是著名的駢文作家,著有《珀玕文集》、《珀玕...
1908年由孫武介紹秘密加入共進會,之後離開軍隊,但仍在武昌、南京等地做運動新軍的工作;武昌起義後入鄂軍都督府謀略處任職,不久先後被湖北軍政府任命為鄂軍第七...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相關史實 編輯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打響第一槍。武昌起義取得成功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並頒布...
辛亥革命後,任鄂軍都督府外交副主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外交總長和財政總長、隴海鐵路總辦。1919年為出席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全權代表之一,並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
江炳靈,1885年生,湖北沔陽(今仙桃)下查埠人。早年加入同盟會。1909年畢業於湖北陸軍特別學堂。參加武昌起義,任鄂軍都督府軍事參議。...
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暫行條例、中華民國鄂軍政府改訂暫行條例、中華民國鄂州約法、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布滿清政府罪狀檄、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布告全國電、...
武昌起義勝利後,湖北革命黨人和起義官兵立即著手組建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原清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被推為都督。1911年10月11日鄂軍都督府宣告成立。在革命...
館內現布置有《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跡陳列》基本陳列。優越的地理位置,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場景恢弘而又陳設典雅的展覽,武昌紅樓正向人們...
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後,革命黨人在此設立湖北軍政府,後改為鄂軍都督府。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近三個月內,曾一度代行中央政府的職權,革命黨...
黎元洪墓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辛亥革命湖北軍政府的都督、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兩任大總統和三任副總統的人——黎元洪的墓地。黎元洪墓始建於民國二十四年(...
公元1911年10月10日(乾支紀年辛亥年八月十九日),由革命黨策動的湖北新軍起義在武昌爆發,經一夜激戰,起義者奪取省城,次日即布告天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
武昌起義時 建立的鄂軍都督府,是民國時期的第一個地方軍事政治機構。以後起義各省紛紛依例。都督為一省最高軍政長官,之下有分區而治的軍事長官──鎮守使。有的...
辛亥革命成功後,返武昌任鄂軍都督府秘書長。後與田桐、宋教仁等成立中國國民黨湖北支部,1931年,受聘為辛亥革命紀念會委員。1946年,發起辛亥革命同志會,當選為常務...
在武昌的首義路南端,閱馬場北端的綠蔭叢中,掩映著一組紅色樓房,武漢人稱它為紅樓,這就是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即湖北軍政府)舊址。整個院落占地1.8萬平方米...
1911年10月10日,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引領下,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城打響了辛亥首義第一槍,成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政權--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之後,革命...
李西屏(1888-1960)湖北黃岡人。原名翊東。早年參加同盟會。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任鄂軍都督府敘賞長、軍務部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