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赤瓟

鄂赤瓟

鄂赤瓟為葫蘆科攀援生或蔓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國特有,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湖北、四川、甘肅、陝西、貴州等地,生長於海拔660米至2,100米的地區,一般生長在灌叢、山坡路旁以及山溝濕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赤瓟
  • 別稱:苦瓜蔓、野瓜等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葫蘆目
  • :葫蘆科
  • :赤瓟屬
  • 拉丁學名:Thladiantha oliveri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本種提示,

形態特徵

別名苦瓜蔓(陝西佛坪)、野瓜(湖北恩施)、野苦瓜藤(四川)、水葡萄(甘肅)。莖、枝細,幾無毛,有縱向棱溝。葉柄近無毛,有時生極稀疏的短剛毛或柔毛而後脫落變無毛,長5-15厘米;葉片寬卵狀心形,長10-20厘米,寬8-18厘米,膜質或薄膜質,先端急尖或短漸尖,邊緣有胼胝質小齒,基部1對葉脈沿彎缺邊緣向外展開,基部彎缺開放,深1.5-3厘米,圓形或半圓形,葉面深綠色,散布著由於短剛毛斷裂而成的白色疣狀小凸起,觸時粗糙,葉背淺綠色,無毛或有時葉脈上有稀疏短剛毛。卷鬚粗壯,有棱溝,無毛,中部以上2歧。雌雄異株。雄花:多數花聚生於花序總梗上端,有時稍為分枝,總梗粗壯,光滑,有棱溝,長達20厘米或更長。花梗長0.5-1厘米,纖細,無毛;花萼筒寬鐘形,長0.3厘米,上部寬0.6厘米,裂片線形,反折,長0.7-0.9厘米,頂端漸尖,1脈;花冠黃色,裂片卵狀長圓形,長1.8-2.2厘米,寬0.7-0.9厘米,先端漸尖,外面的上端和內面生短柔毛和暗黃色的腺點,5脈;雄蕊5,花絲長2-3毫米,疏生短柔毛,花葯卵狀長圓形,長2毫米;退化雌蕊球形,黃色。雌花:通常單生或雙生,極稀3-4朵生於長1-1.5厘米的總梗上;花梗長2-4厘米,近無毛;花萼裂片線形,反折,長1-1.2厘米,花冠通常遠較雄花大,裂片形狀同雄花,長2-4厘米,寬1.2厘米;退化雄蕊線形,長約2毫米;子房卵形,長1-1.2厘米,徑0.5厘米,平滑無毛,基部截形,稍內凹,頂端稍狹,花柱細,自3毫米處分3叉,分叉部分長4毫米,柱頭膨大,腎形,寬達4-5毫米。果梗平滑,長3-5厘米;果實卵形,長3-4厘米,徑2-2.5厘米,基部截形,稍內凹,先端鈍圓,而頂端有喙狀小尖頭,無毛,稍平滑,有暗綠色縱條紋。種子卵形,稍扁壓,長5-6毫米,下部寬3-3.5毫米,厚1.5毫米,基部鈍圓,先端稍狹,兩面密生不等大的顆粒狀突起。花果期5-10月。
1-51-5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660米至2,100米的灌叢、山坡路旁以及山溝濕地,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分布範圍

中國特有,分布於中國大陸的湖北、四川、甘肅、陝西、貴州等地,

本種提示

自 Cogniaux (1916) 以後,一般都將屬於 T. dentata Cogn. 的標本鑑定為本種名; C. Jeffrey (1980) 考證,本種的特點是花萼裂片長而狹窄,1脈,花序疏散,子房和果實短,應該是同 T. glabra Cogn. 同種,因此將 T. glabra Cogn. 歸併入本種。它的顯著特點是:全體無毛;葉闊卵形,葉基部的一對側脈沿彎缺邊緣向外開展,卷鬚2歧,雄花序較疏散,花萼裂片狹線形,1脈,開展,先端稍反折,長約1厘米,子房和果實卵形,平滑,稍短,基部向內凹入,果實頂端有小尖頭,容易同其他種區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