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農特志》是1993年8月《鄂西農特志》編纂組編纂的地方志。
基本介紹
- 書名:鄂西農特志
- 作者:《鄂西農特志》編纂組
- 類別:地方志
-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08月
- ISBN:7-307-01585-4
- 編纂人員:曹澤恩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記述的內容包括農業生產條件、農業機構、特產生產等內容,記載了湖北鄂西地區農業發展歷程。
作品目錄
- 封面
- 鄂西農特志《鄂西農特志》編纂人員名單
- 圖片
- 題詞
-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圖
- 農業部副部長朱榮(右二),在州委書記朱純宣(右一)、副州長王仕才(左二)陪同下考察太山廟藥材場
- 1978年5月全國馬鈴薯科研協作會在恩施召開。圖為會議代表參觀天池山馬鈴薯科研基地。 方維先 攝
- 1986年10月,副省長韓南鵬(右二)在省農牧廳,州委、州政府領導陪同下視察鄂西農校。 譚文林 攝
- 中國農科院副院長張汝謙一行到鄂西考察茶葉生產情況。張保平 攝
- 鄂西自治州農業局、特產局辦公大樓
- 天池山農科所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辦公樓。曹澤恩 攝
- 鄂西自治州紅廟農科所。趙如敏 攝
- 鄂西自治州農業學校教學大樓。譚文林 攝
- 高原景觀 黎志炎 攝
- 二高山平槽田 曹澤恩 攝
- 低山河谷梯田 黎志炎 攝
- 建造於清朝時期的來鳳接龍引水渠 方維先 攝
- 1962年,來鳳縣使用拖拉機耕靶水田 方維先 攝
- 州農業局高級農藝師引進創新水稻旱育早發技術,在南方部分省(區)推廣,圖為南方七省(區)水稻旱育稀植會議代表參觀旱育稀植水稻示範田。張保平 攝
- 雜交水稻大面積制種基地 王永春 攝
- 技術人員採用機動噴霧器防蟲治病,確保雜交水稻豐收。 王永春 攝
- 水稻半旱式栽培新技術示範田。 黃飛躍 向明立 攝
- 鄂西州天池山農科所副研究員劉建武(中),先後主持選育出玉米“恩單2號”、“恩單3號”等雜交良種,在西南地區大面積推廣。 方維先 攝
- 玉米良種對比試驗。 許敏 攝
- 玉米高產栽培示範。 許敏 攝
- 本州農業科研人員在海南島南繁基地加代繁殖玉米親本。 許敏 攝
- 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研究員劉介民(右一)先後選育馬鈴薯良種近10個。 方維先 攝
- 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貝文(左一)、考貝特(右四)一行在中國南方馬鈴薯研究中心試驗工廠進行項目驗收。張保平 攝
- 州紅廟農科所研究員王一力,選育出的小麥新品種“鄂恩1號”,已在西南各省大面積推廣。 張保平 攝
- 高山玉米馬鈴薯套種二熟田 趙如敏 攝
- 高山玉米推廣地膜覆蓋栽培,玉米單產成倍增長。 陶守林 攝
- 副州長王榮遠(左一)與州農業局高級農藝師蔡繼善在田間考察小麥生產情況。 周前潤 攝
- 州紅廟農科所高級農藝師繼研究出“恩油1號”“恩油2號”油菜新品種後,又選育出新品系“85-1”。 周前潤 攝
- 油菜栽培增產技術育苗移栽示範樣板 周前潤攝
- 本州充分利用田邊地角發展大豆。圖為長勢喜人的田埂豆
- 春到茶山 劉孔華 攝
- 鶴峯縣走馬區大力發展密植茶園,茶葉單產大幅度提高。圖為走馬茶場密植茶園一角。黎志炎 攝
- 宣恩縣伍家台是本州名茶“皇恩寵錫”產地。圖為伍家台茶區長茅嶺茶場一角 趙如敏 攝
- 20世紀80年代以來,本州名茶、優質茶成批湧現。圖為部分名優茶產品。黎志炎 攝
- 巴東夏橙連年豐收。圖為農民將夏橙裝筐外銷
- 宣恩縣特產局高級農藝師匡明煊選育的“宣恩早蜜柑”,1985年通過省級鑑定,並獲農業部優質農產品證書
- 恩施市洗腳溪所產白花桃個大肉厚,鮮甜可口
- 建始縣景陽區一帶生長的“鹹豐梨”大梨樹。方維先 攝
- 利川市元堡區農民大力發展梨園,投產快,年純收入逾6000元。張保平 攝
- 建始縣農民積極開發獼猴桃資源,育苗場賣果年收入有的近萬元。 張保平 攝
- 來鳳縣三湖區樹齡140年的大楊梅樹。 曹澤恩 攝
- 恩施市太山廟藥材場長期推廣林連間作技術,既省木材,又大大提高了黃連單產。曹澤恩 攝
- 貝母是本州一大藥材。圖為宣恩縣九間店的貝母園。方維先 攝
- 恩施市雙河區一帶盛產“柴油厚朴”,全國聞名。圖為白岩鄉一株齡80餘年的大厚朴樹 曹澤恩 攝
- 鶴峰、宣恩、恩施、建始等縣(市)均產絞股蘭。圖為絞股蘭生產基地一角。黎志 炎 攝
- 苧麻生產園。黃先齊 攝
- 來鳳縣良種桑苗繁殖園。 蔣運學 攝
- 利川福寶山蓴菜出口日本。圖為蓴菜裝瓶待運。黎志炎 攝
- 序
- 凡例
- 目錄
- 概述
- 大事記
- 第一篇 農業生產條件
- 第一章 自然條件
- 第一節 土地
- 第二節 氣候
- 第三節 植被
- 第四節 水利
- 第二章 社會條件
- 第一節 農村勞力
- 第二節 農作機具
- 第三節農村能源
- 第二篇 農村生產關係變革
- 第三章 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一節 土地占有
- 第二節 封建剝削
- 第三節 農民生活
- 第四章 農民個體所有制
- 第一節 減租減息
- 第二節 土地改革
- 第三節 互助合作
- 第五章 農民集體所有制
- 第一節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 第二節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 第三節 人民公社
- 第四節 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 第五節 農民生活
- 第六章 國營農場
- 第一節 建國前的農場
- 第二節 建國後的農場
- 第三篇 農業機構
- 第七章 機構沿革
- 第一節 行政機構
- 第二節 農技推廣機構
- 第三節 科研機構
- 第四節 教育機構
- 第五節 種子機構
- 第六節 農村能源機構
- 第八章 農技隊伍
- 第一節 演變
- 第二節 技術幹部文化結構
- 第三節 技術幹部專業分布
- 第四篇 農業科教
- 第九章 農業科研
- 第一節 引種鑑定
- 第二節 品種選育
- 第三節 農技研究
- 第十章 農業教育
- 第一節 專業教育
- 第二節 職業教育
- 第三節 農民技術教育
- 第十一章 對外技術交流
- 第一節 技術援外
- 第二節 出國學習考察
- 第三節 外國專家來鄂西考察
- 第五篇 農業基礎技術
- 第十二章 農業結構
- 第一節 五業結構
- 第二節 種植業結構
- 第三節 農業布局
- 第十三章 土壤肥料
- 第一節 土壤
- 第二節 肥料
- 第十四章 耕作制度
- 第一節 耕作制度演變
- 第二節 水田耕作制度
- 第三節 旱地耕作制度
- 第十五章 農作物種子
- 第一節 品種資源
- 第二節 良種繁殖
- 第三節 良種推廣
- 第十六章 植物保護
- 第一節 病蟲害種類
- 第二節 病蟲害天敵資源
- 第三節 預測預報
- 第四節 病蟲害防治
- 第六篇 糧油生產
- 第十七章 水稻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水田概況
- 第三節 品種更換
- 第四節 栽培管理
- 第五節 雙季稻
- 第十八章 玉米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品種更換
- 第三節 栽培管理
- 第十九章 薯類
- 第一節 馬鈴薯
- 第二節 紅薯
- 第二十章 麥類
- 第一節 小麥
- 第二節 雜麥
- 第二十一章 大豆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種植品種
- 第三節 栽培管理
- 第二十二章 小雜糧
- 第二十三章 油菜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品種更換
- 第三節 栽培管理
- 附:花生芝麻
- 第七篇 特產生產
- 第二十四章 茶葉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產區分布
- 第三節 栽培管理
- 第四節 茶葉製作
- 第二十五章 水果
- 第一節 柑桔
- 第二節 落葉果樹
- 第三節 野生水果
- 第二十六章 苧麻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品種與產區
- 第三節 栽培管理
- 附:棉花生產簡況
- 第二十七章 藥材
- 第一節 黃連
- 第二節 黨參
- 第三節 當歸
- 第四節 天麻
- 第五節 貝母
- 第二十八章 菸草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栽培管理
- 第三節 採收調製
- 第二十九章 蠶桑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栽培管理
- 第三節 桑蠶放養
- 第三十章 蔬菜
- 第一節 生產演變
- 第二節 栽培品種
- 第三節 栽培技術改革
- 第三十一章 名特產品
- 一、恩施玉露
- 二、鄂西宜紅
- 三、容美茶
- 四、壩漆
- 五、金絲桐油
- 六、中國板黨
- 七、紫油厚朴
- 八、利川蓴菜
- 第八篇 人物
- 王貴清(1924~1956年)
- 徐伯堅(1905~1969年)
- 舒顯桂(1917~1980年)
- 楊書彬(1924~1982年)
- 史代富(1919~1982年)
- 康懋功(1908~1989年)
- 許雅唐(1922~1990年)
- 附錄1:詩歌、歌謠
- 附錄2:農諺
- 附錄3:1949~1985年農業統計資料
- 後記
- 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勢圖
- 著作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