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地震構造區

鄂西地震構造區包括青峰斷裂以南、江漢盆地以西的鄂西、鄂西南廣大地域。結晶基底大部分掩埋於深部,僅在黃陵和神農架兩地裸露於地表。震旦系至志留系和泥盆系至中三疊統兩套沉積蓋層,不整合覆於基底之上,總厚逾7000米,岩性、岩相比較穩定。晚三疊世始,進入濱太平洋陸緣活動發展階段,海侵歷史告馨,之後,發育著較大範圍的內陸盆地,最終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形成地台蓋層褶皺帶。構造統一計畫方向總體呈北東一南西在黃陵背斜西緣,秭歸盆地以及該區西南隅更具特色。歷史和現代強震多與兩組斷裂的交匯構造條件有聯繫,例如1856年鹹豐大路6.25 級地震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西地震構造區
  • 範圍:鄂西、鄂西南廣大地域
  • 總厚:逾7000米
  • 特點:岩性、岩相比較穩定
  • 例子:1856年鹹豐大路6.25 級地震
鄂西地震構造區包括青峰斷裂以南、江漢盆地以西的鄂西、鄂西南廣大地域。結晶基底大部分掩埋於深部,僅在黃陵和神農架兩地裸露於地表。震旦系至志留系和泥盆系至中三疊統兩套沉積蓋層,不整合覆於基底之上,總厚逾7000米,岩性、岩相比較穩定。晚三疊世始,進入濱太平洋陸緣活動發展階段,海侵歷史告馨,之後,發育著較大範圍的內陸盆地,最終受燕山運動的影響,形成地台蓋層褶皺帶。構造統一計畫方向總體呈北東一南西在黃陵背斜西緣,秭歸盆地以及該區西南隅更具特色。歷史和現代強震多與兩組斷裂的交匯構造條件有聯繫,例如1856年鹹豐大路6.25 級地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