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遼寧省本溪市的中奧陶世時期化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角石
- 外文名:Ordosoceras tungi
- 形成時代:中奧陶世
- 產地:遼寧省本溪市
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遼寧省本溪市的中奧陶世時期化石。
我國角石化石資源非常豐富,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鄂爾多斯角石、阿門角石、灰角石;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震旦角石、盤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屬種,它們長期以來被有效地套用於劃分對比地層。角石的外殼呈圓錐形或圓柱形,有些種類的外殼...
鄂爾多斯角石屬(Ordosoceras)是頭足綱、珠角石亞綱的一屬。殼大而直,橫切面為圓形或近卵形。體管粗大,位近殼的中心。隔壁頸較長且向外彎,連線環向外呈球狀彎曲,最後部分收縮升高,與下面隔壁形成1~15毫米的間距。氣室比較小。
鄂爾多斯東方米氏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公烏素的中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此種與貴州中奧陶統的e.guizhouenseyang很相似,區別是它的氣室排列較為密集。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準線性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拉什仲西伊勒海托山西坡的奧陶紀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體較小,殼形為直角石式。外殼橫斷面為圓形或稍呈卵形。體管較粗大,其位置近殼的中心,其直徑約等於外殼直徑的1/3。氣室較...
寬體管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聶拉木縣甲村涼泉溝南150米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直角石式殼,保存有13個氣室及部分住室,背部遭風化破壞。體管位於中心偏腹部,平均寬12毫米,距腹緣8毫米。隔壁頸珠角石式,頸...
球狀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拉什仲西伊勒海托山西坡的奧陶紀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殼體較大,外殼為直角石式,外殼橫斷面為圓形或近似卵形。體管較粗大,其位置近殼的中心,其直徑約等於外殼直徑的1/3。隔壁頸較長且...
拉什仲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老石旦東山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此種與模式種o.sphaesiformechang很相似,區別是它個體較小,隔壁淺平,連線環下垂部份直形,隔壁頸弓領式。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
內彎鄂爾多斯角石 內彎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蘇伯溝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此種殼體呈內腹式彎曲,易與屬內其它種區別。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蘇伯溝鄂爾多斯角石 蘇伯溝鄂爾多斯角石是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烏海市海勃灣區蘇伯溝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此種與o.noguezesechang很相似,所不同是它隔壁頸頸部及連線環的下垂部份較長。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甲村鄂爾多斯角石 甲村鄂爾多斯角石(Ordosoceras chiatsunense Tsou (MS), 1975)是採集於日喀則市聶拉木縣甲村的化石標本。化石產地 日喀則市聶拉木縣甲村 主要用途 地層劃分與對比。
亞球形湄潭角石 亞球形湄潭角石是發現於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五里坡的早奧陶世時期化石。特徵描述 體管節與鄂爾多斯角石(ordosoceras)接近,但隔壁孔狹窄,體管溝系不發育,周腔寬大。保存單位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
本組自下而上可分為四個組:①北庵莊組(山東省新泰市的北庵莊):豹皮灰岩和薄層灰岩,含多泡角石、鄂爾多斯角石、五頂角石,厚約150米;②馬家溝組(經過厘定後的),塊狀灰岩,自上而下含四個化石帶:東方古等稱三葉蟲帶;...
含一個角石帶Polydesmia Ordosoceras帶。多泡角石出現層位較低,向上鄂爾多斯角石顯著增加,至中部全為Ordosoceras、Armenoceras及Michelinoceras等,厚80~100米。與下伏三道坎組呈整合接觸。桌子山組(Zhuozishan Fm)時代屬中奧陶世...
角石殼的外表不一定都是光滑的,許多種類殼的表面發育有不同的紋飾,如結節、瘤、各種橫紋、豎紋等,體內隔壁、體管等構造也很不相同,它們都是重要的鑑定依據。我國角石化石資源非常豐富,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鄂爾多斯角石、阿門角石、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