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沉積、古岩溶及儲集特徵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沉積、古岩溶及儲集特徵》是由成都理工學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由張錦泉、陳洪德、劉文均、李安仁、鄭榮才擔任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沉積、古岩溶及儲集特徵
  • 成果登記號:19930459[06593]
  • 第一完成單位:成都理工學院
  • 項目類別:科研項目
成果信息,成果摘要,

成果信息

成果登記號
19930459[06593]
項目名稱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沉積、古岩溶及儲集特徵
第一完成單位
成都理工學院
主要完成人
張錦泉、陳洪德、劉文均、李安仁、鄭榮才
主題詞
鄂爾多斯;奧陶系;古岩溶;油氣

成果摘要

“鄂爾多斯盆地奧陶系沉積、古岩溶及儲集特徵”研究系“七五”、“八五”國家油天然氣總公司大中氣田攻關項目的所屬課題,是在與長慶石油勘探局石油普查大隊合作完成的六個科研報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其主要成果明確指出東台西槽、東升西降是鄂爾多斯地區沉積環境變遷的主要控制因素式發展和不平衡沉積體系的配置是沉積作用的主要特點,南北向中央隆降帶的存在是區域古地理景觀的主要格局。 將鄂爾多斯早奧陶世沉四種沉積體系、十五種相帶,重新建立了東部克拉通內陸表海碳酸鹽模變陡的碳酸鹽緩坡模式以及西南緣、南緣的陸緣海鑲邊碳酸鹽台地模式表海碳酸鹽台地內的潮坪及潮上坪的含膏粉晶白雲岩相帶是形成碳酸鹽的沉積相帶。 劃分出奧陶系準同生白雲岩、成岩白雲岩及埋藏白雲型,首次確定埋藏白雲岩的存在,並指出成岩白雲岩與埋藏白雲岩為主創造性地將與奧陶系碳酸鹽岩儲層孔隙演化有關的溶蝕-充填作用劃近地表成岩早期(O1)、古風化殼期(O2-C1)、後淺埋藏期(C2)及(P-Q),並指出表生期白雲石及後淺埋藏期的高嶺石或地開石的充填對起了主要作用,後深埋藏期方解石充填對形成馬五4氣藏成岩圈閉起了再造奧陶系頂部古岩溶地貌,劃分出岩溶高地、岩溶斜坡、岩溶窪地,指明岩溶斜坡是形成岩溶儲集空間最有利的地貌單元。 圈出伊盟召-刀兔溶丘、靖邊-志丹岩溶斜坡上的烏審旗溶丘、橫山-靖邊溶丘含氣最有利的地區,這種預測已逐漸得到勘探的驗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