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鎮灣

都鎮灣

都鎮灣鎮國土面積525平方公里,其中山林面積35733公頃,耕地面積4427公頃。共有26個村、170個村民小組、14657戶、51754人,總人口中,男性27336人,女性24418人。轄莊溪、五尖山、嵩水坪、楊柘坪、豐岩、水竹園、向王橋、沙堤、麻池、璞嶺、朱栗山、城五河、響石、塘坊河、樟木壘、高橋、曉溪、金福、十五溪、橫山、龍潭坪、立志坪、雪山河、杜家沖、重溪、西灣26個行政村(居委會),全鎮有894戶1942人享受農村或城鎮低保;發放低保資金1361259元,集中供養五保戶59人,分散供養五保戶114人,全年下發供養費885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都鎮灣
  • 供養費:88500元
  • 低保資金:1361259元
  • 全鎮:894戶1942人
  • 山林面積:35733公頃,
本鎮概況,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景點,

本鎮概況

47351人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1.49%;兌現獎扶資金、獨生子女保險費等92960萬元;實施“助學啟智工程”,24名困難學生得到救助;社保人數達1050人,徵收社保基金523萬元。探明煤炭儲量200萬噸、重晶石100萬噸、高嶺土50萬噸、重鈣40萬噸。鉛鋅礦、鐵礦等資源正在勘察中。四方洞、回龍貫等6個水電站建成,總裝機容量超過8065千瓦。梔果、茶葉、椪柑、菸葉等多種經濟面積達5萬畝。

經濟發展

主導產業進一步培育壯大。突出梔果、茶葉兩大主導產業,加快新改擴建步伐。當年新發展梔果8000畝,建成高標準示範園2000畝;新發展無性系茶葉1800畝,改造低產老茶園3000畝,建成標準示範園1000畝。截止目前,全鎮梔果面積達到3萬畝,茶葉面積達到1.6萬畝,占全鎮耕地播種面積的44.8%。2005年鮮梔產量仍達到6190噸,實現鮮梔收入557萬元;茶葉鮮葉產量達到1592噸,實現鮮葉收入875萬元。僅梔果、茶葉兩大產業為全鎮中、低山農民人均提供現金收入300元。
區域經濟發展趨於平衡。積極探索並扶持在高山村發展生豬、木瓜、菸葉,產業初具規模。2005年全年新發展木瓜1300畝,發展菸葉721畝。對全鎮2969畝柑桔進行改園改樹,促進了柑農當年增收,當年產量達到1849噸,實現收入272萬元。突破性發展以生豬為主的養殖業態勢良好,全年出欄生豬42805頭,山羊15410隻,家禽43314隻,實現收入5179萬元。
勞務經濟實現新的突破。建立勞務輸出組織機構,健全勞務信息網路,組建維權服務專班,培養一批“外出一人,引導一片,帶富一方”的務工人才典型。2005年全年外出務工人員達到10499人,當年全年勞務收入突破5000萬元。
項目建設力度加大,工業發展後勁顯著增強。總投資300萬元的富源高嶺土礦和樟木壘泥炭礦順利建成投產。乾洞灣等5家煤礦進行了接替井建設,總投資達1060萬元,全鎮8家煤炭企業年生產能力普遍提高,成為全鎮新的經濟成長點。同時,著力抓好水電開發項目,招商引資有所突破。回龍貫電站續建項目2005年6月竣工投產。許家坪、中溪、二叉口、塘坊河電站完成了勘測、設計等前期籌備工作,並已相繼開工,未來兩年可新增裝機1.1萬千瓦。

基礎設施建設

不斷改造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發展環境進一步最佳化,鎮村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強。完成了碼頭至寶塔8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設後續工程,啟動了寶塔至橫山通村水泥路建設。加強鎮村兩級公路建設,新修村級公路58公里,維修鎮級公路75公里,基本實現了路網組組覆蓋目標。同時,進一步完善通訊設施建設,實現通信村村覆蓋,當年新建龍潭坪、麻池兩個移動通訊機站,新增“村村通”電話540門,行動電話1875部。
都鎮灣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208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980元,實現財政收入932萬元。全鎮5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17家,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5060萬元。 共有中學2所,國小9所,托教點5個,教職工227人,其中:中級教師155人,初級教師59人。在校學生3377人,其中:國中1507人,國小1870人。全鎮共有醫療機構28個,其中衛生院2所(都鎮灣中心衛生院、麻池分院),村中心衛生室26個,鎮衛生院在職職工68人,其中:副高級職稱2人,中級職稱24人。集鎮內有文化站1個,書店2個,福利院2所,有線電視用戶995戶,安裝電視衛星接收器12295戶,電視覆蓋率達到90%。全鎮電話村村通,擁有各種電話2萬餘部。
都鎮灣鎮是中國土家族的發祥地,位於長陽土家族自治縣西北都鎮灣鎮。距今4900多年前,巴人五姓共同生活在在武落鐘離山,後來五姓首領選出了共同的君長,史稱“廩君”。巴王廩君帶領他的部落從武落鐘離山出發,逆水西進,開疆拓土,呼軍夷城,建立巴國。這就是擁有802萬人口的土家族的前身。
都鎮灣鎮是著名革命老區,麻池蘇區革命遺址位於長陽都鎮灣麻池村,現保存有“中共長陽縣委員會”等四處革命遺址,是長陽乃至宜昌範圍內迄今為止保存最為完好的革命遺址群,是長陽縣第二屆縣委、第一屆縣政府所在地。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曾發生過中國革命史上著名的西灣起義,成立了“土家第一軍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養育了李勛李子駿李步雲等一大批早期革命活動家,開國元勛賀龍曾率領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在此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過英勇不屈的鬥爭。 <!--end-->

景點

武落鐘離山
武落鐘離山古稱艮山,據史載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發祥地。武落鐘離山其實是武落山、鐘離山的合稱,武落山因有五個小山峰而得名。武落山隔江靠東的對面有座山叫撞鐘垴,相傳山中懸有一鐘,其實是塊巨大的鐘乳石,撞擊它可發出高亢悅耳的聲音。並傳遞到武落山,故人們把撞鐘垴又稱“鐘離山”,兩山合稱武落鐘離山。
武落鐘離山相傳是巴人祖先廩君誕生地及擲劍稱王處,廩君即為現代土家族的直系先祖,史傳,“巴郡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譚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鐘離山,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嘆。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余姓皆沉,惟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自此,廩君率部落西徙,建夷城而王於巴,這就是歷史上存在過的巴國,景區主要景點有碑廊、白虎亭、德濟亭、向王廟等,武落鐘離山四面環水,山峰險奇,朝拜者將之視為土家人尋根祭祖的聖山,巴人後裔來此處絡繹不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