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全稱,為什麼流行,耗時,藝術特色,
全稱
酬還都猖大願
為什麼流行
梅山人或遇大災大難或因大病急病,無名急症而許願還願。有“沖儺”、“還皇王願”以及“還都猖大願”等,以求“降魔伏怪,斬妖除邪”,保“人畜平安,地方清泰”。“還都猖大願”則要搬請韓王麾下十大都猖“擒殺貓公,以靖妖氛”。這裡所說的“韓王”即韓信,“貓公”即是為韓信鳴不平的一個妖怪,一般泛指禍害人民的妖魔鬼怪等邪惡勢力。
韓信智勇雙全,為劉邦奪取江山立下汗馬功勞,但最終被劉邦所殺,梅山人為他鳴不平,尊之、敬之、祀之、祭之,奉為替老百姓消災解厄、有求必應的神靈。凡遇生活中的重大疑難即祈求韓王庇佑,叩許都猖大願。
耗時
《還都猖大願》,一般為四天四晚儀程,需要主法師(即高功)1人,法師10餘名,大都猖十人。在室內布置儺堂,在屋外設定外壇場,在外壇場的高台對面設定神壇,神壇正中是韓王神像,左右有聖公聖母和五嶽及其夫人神像。兩邊置“烏風硐”、“宰殺場”和“斬鬼坳”等。高台與神壇之間,按後天八卦設“五嶽壇”壇,內有八個門,稱之曰“八門金鎖”。壇內有諸多神靈。
藝術特色
《酬還都猖大願》具有諸多藝術特色。一是道教與梅山本土宗教相互融合。二是場面恢弘,劇情曲折,唱、念、作、打,都體現了現今戲劇的基本要素和特徵,在“捉貓公”的過程中,十大都猖第一次將貓公捉拿歸案,在打鬥中復又逃跑,又通過宰殺“三牲”和鄉間游儺等曲折過程,才又將“貓公”捉拿鎮法,其故事情節錯綜複雜,這在梅山儺戲中是獨一無二的。三是臉譜、唱腔、罡步,更趨戲劇化。《還都猖大願》的臉譜有兩種,都猖的臉是用油彩開臉,類似現代戲劇的“花臉”,但沒有譜,任師公憑想像在臉上畫,戴頭套,穿“猖”衣,各執兵器,頭猖和尾猖如同領軍人物,都配有“背靠”,插有三角小旗。另一部分應邀來壇監齋或領納科儀的神靈,則都戴儺面,其中有東、南、西、北、中五嶽聖帝,天、地、水、陽四值功曹,各路鬼王、鬼將等,戴著面具到神壇報到,並各有一段對話,另有四句唱詞。“發猖”、“差猖”等各個環節中則有大段的舞蹈,有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並伴有數百句唱詞,音樂曲目主要有“香偈”、“八仙偈”,“皇圖鼓”等,樂器有橫笛、鑼鼓、大鈸、小鈸伴奏,時不時吹牛角,吹螺號,具有較強的觀賞性。四是喻教於樂,娛神娛人。特別是“唱會”一節,唱詞令觀眾捧腹,又含耐人尋味的哲理。